数点桃花天地心
songshuchen发起了2019-07-25
4
回复
24
浏览

数点桃花天地心

鄢陵实验中学  宋书趁

 

“桃花源”,一个人的“桃花源”,看到这个词,莫名想到了另一个词——“浮躁”。
“浮躁”,在字典里解释为:“急躁,不沉稳”。然而,这个字眼,现在越发流行。作家贾平凹也写过《浮躁》这部小说,歌后王菲有专辑亦命名为《浮躁》,如此可以充分说明,浮躁在日常生活中已然处处可见。
“浮躁”,在辞书上解释为轻率、急躁。在心理学上,浮躁主要指种内在冲突所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我们一般把它理解为与“扎实”、“沉稳”意思相对立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经常会在网上、报纸上看到许多人在讨论:现在是一个浮躁的社会。
  学生为什么浮躁?是因为“社会的急剧发展、竞争的急剧上升,让我们还没有走向社会就感到了社会的压力……大量的外来文化、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准则也给我们带来了难以抗拒的冲击。”这是焦虑迷惘的浮躁。
  职场中人为什么浮躁?是因为“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嫌自己成功太慢,有太多的人力无法解决的因素阻碍自己成功,于是在丰富的想象力和外界的诱惑下,想去尝试更“适合”自己的机会,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把浮躁心态传递给同事。他们还爱跟周围人比较,于是走捷径获得眼前利益的人,往往成为人们眼红与效仿的对象。这是最易传染的浮躁。
  中年人为什么浮躁?是因为人到中年理想没有完成几个,不免急躁外加懊恼。工作与生活初步稳定,但忙于应酬,身心俱疲,又只能坚守。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总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对变化的渴望。这是“不合时宜”的浮躁。
  老年人为什么浮躁?当社会中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现象被报道后,老年人正好有大量时间来消化这些内容,便每每和自己记忆中的那个美好年代做比较,于是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越发感叹社会的道德滑坡。也有不少老年人退休金微薄,感觉被社会欺骗和抛弃了,而不停地抱怨。这是寂寞孤独的浮躁。
  按照哲学家的观点,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照此来看,“浮躁社会”个性的张扬、自由主义的泛滥、野蛮与文明的交织,是一个过渡阶段,是人类从四肢着地到两脚直立逐步走向文明理性的必经程序和重要发展环节。
  呵呵,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终于可以为自己的浮躁找到合理存在的理由了。于是乎,很多人在埋怨社会不公平、制度不完善、人情太冷漠、成功不容易的同时和周围的人一样在无休止地煲电话粥、网上聊天、打游戏、逛街,还不忘调侃地冷嘲热讽一下某一个埋头工作的人,说他太傻太不爱惜自己太不会享受生活。然后,忽然有一天,突然听到了那个人升职了、发财了、创业成功了,便涌起一股酸溜溜的感觉,于是乎,便又开始埋怨社会的不公平、制度的不完善、人情的太冷漠、成功的不容易,之后,带着固有的酸味冷嘲热讽一下那个已然成功的人,继续无休止地煲电话粥、网上聊天、打游戏、逛街……
  我们也许就是那些人中的一个,我们只鄙夷别人的埋头工作不合时宜,只怨叹自己成功路的行走艰难,只嫉妒别人的有机可乘,却忘记了在诸多的鄙夷、怨叹、嫉妒中,我们遗弃了精神家园的许多美好。那些我们曾经相信的美好在我们与这个浮躁的社会的博弈中已然消逝,我们没有坚守住自己的这块领地,最终随波逐流,很自然地成为浮躁社会中的浮躁一员而浑然不觉,“遂与无聊空虚相交,与宁静淡泊相隔,不复出焉”……
  把话头拉回来,转入正题。
  编辑老师这次题目出得特别好,“一个人的桃花源”,这几个字读起来,让人有一种在这个燥热的夏天顿生出沁人心脾的清凉感觉,不禁静下心来,想想古人,自省吾身。
  当然,首先想到了陶渊明。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颇具“大济苍生”的抱负,本欲通过做官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正直耿介的性格与黑暗腐朽的官场如水火冰炭,最后挂冠彭泽令,结束仕途。“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对于混迹官场,他追悔莫及,于是归隐田园。
  但诗人的理想并没有归隐,他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但在经历了了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后,从心境到作品,发生了质的变化。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于是便有了“桃花源”这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古代的许多神话,很多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陶渊明所提供的桃花源里没有这些,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在那里生活着的也是普普通通的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我想,桃花源之所以令人心向往之,成为“梦幻天堂”,是因为诗人为每一个人的心中建造了一个永不坍塌的清亮干净的世界,让那些“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从中学会摒弃为名利的熙熙攘攘,找回那个纯真的本我。怀一颗赤子之心,撇开职场、商场的战争,让一切归于和平、宁静,自然就会“怡然自乐”。
  想起了受人诬陷、因文获罪、屡受贬谪的黄庭坚。
  在被贬期间,黄庭坚居住的民房是一间四壁透风的破房子,而且毗邻闹市,非常嘈杂,不过庭坚这时已经心如止水,也不介意,还给这间破屋子取了个雅致的名字叫“喧寂斋”。到达宜州的第二年,官府下令不许老百姓租房子给他住,甚至连佛寺也不许收容他。黄庭坚只好在城墙上破败的酷热难当的戍楼里暂时栖身,但他丝毫不以为意,仍然快意地欣赏明月下澄江的微漾清波,品味着长笛归船和碧海白鸥给他带来的惬意……
  多年的江湖夜雨,经历了得意京华和流浪岁月,当年乌黑的鬓发已经斑白,而始终没有变化的是豁达洒脱的情怀。诗人以其豁达和洒脱化解了贬谪后的颠沛流离之苦、精神折磨之痛,曾诗云:“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在官场的黑暗喧嚣和尘世的尔虞我诈中,他倚着快阁,听着千山落木的萧萧,将满腔忧愁留给了山川风月。
  如此潇洒,这是多少人难以做到的啊!也许黄庭坚将热闹的尘世当成了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孤独的书,一本恬静、智慧的书,一本只属于他一个人的书。他用清寂朴素淡泊宁静的心地读它,辨着那个世道的味道,在凡尘中静心,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心灵的桃花源。
……
  我猜想,面对不公,陶渊明和黄庭坚们当时会不会有我们现代人的诸多怨怼?会不会浮躁得什么也不想做抑或想放弃自己心灵的坚守随波逐流任意东西?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是否如今人一样仅仅是表现在文章上的偶尔作秀?无从得知。但我想,应该不会,一定不会。
  因为他们的心中自有一片天地,里面撒下了数点桃花,缤纷的落英芬芳了泥土,也芬芳了他们宁静的心。
  而陶渊明时代的若干年后,处在浮躁社会的浮躁的我们,是否也该为自己的心田种上一株桃树,等待花开的烂漫来安抚躁动不安的心灵呢?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