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需要开车回许昌,我想我会在学习一结束就迫不及待地发朋友圈表达我这次学习的心情:学时犹如醍醐灌顶不住点头,学后又似初恋相会满怀期待。
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说:“Education is a tree shaking a tree, a cloud to promote a cloud, a soul awaken another soul.”翻译过来就是“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我想要说的是这段话同样适用于作文教学工作处于迷茫中的我。
我是一个语文教学经验很贫乏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感受到心有余力不足。曾经也尝试魏书生老师的渐进式激励学生作文,从基本的字数字体要求,到谋篇布局的要求,但是总是迫于这样那样的状况中断作文教学的计划与安排。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几年以来,总是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一年的作文教学。到头来,自己面对学生不见起色的作文水平,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愧疚啊!
今天,郑燕鸿老师慷慨无私地把她辛辛苦苦的呕心沥血之作分享给了大家。郑老师把初中七年级和八年级的作文训练与语文课本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进行有侧重点的训练,有的放矢。表格对每一课的写作训练都做了重点提示,对每一个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也进行了精心的编排,这样就避免了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的“想起什么教什么”的随意化和盲目性。有了这样系统性的作文教学指导,我感觉自己犹如找到了一根有力的拐杖。面对这样一 个庞大而又细致,复杂而又条理清晰的表格,我深深地被郑老师默默无私、严谨治学、孜孜以求的教育专研精神折服了。 曹 操有语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况吾正值鼎盛春秋之时呢?以后,谁还敢说讲的都不考,考的都没讲呢?
“跟着课文学写作”真正体现了教学中“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而且这样的紧跟课文学写作的作文教学模式,更加利于学生进行课文的分析与理解,同时增强了学生现代文阅读的理解分析能力。真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在郑老的带领下,我似乎看到了自己语文教学的希望之光,更加坚信了鄢陵的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即将迎来明媚的春天。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表达我的感受:如果我是一片云,咱们宋书趁语文工作室就是推动我前进的那阵风。云在风的推动下必会愈行愈远,缔造风光无限!
教材是最好的写作范例,可惜很多年前我们都有这样清晰的认识,直到现在,我们才切实的行动起来,好在教育总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