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余映潮老师的《这样教语文》,收获真的很大。同时也倍感自己的无知与渺小。现在我把自己整理的一段笔记分享给大家。
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余映潮老师也曾说:衡量一个语文老师是否优秀,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看他能否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学生处于愤悱时期的点拨,才是最优化的点拨。
实施点拨教学的主要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发展能力。” 仅靠教师的语言指导是远远不够的,点拨教学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安排一些活动,如吟唱、表演、画画、讨论、辩论等。与单纯的言语点拨相比,辅之以教学活动的点拨更具冲击力和向心力,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心口耳鼻及四肢协调发展。
语文点拨教学也不排斥直接采用肯否语句的课堂评价方法,关键在于这些肯否语句应当与点拨性的问题话题结合起来,而不能单纯机械地进行肯定或否定,因为简单的肯否语句容易导致学生接受疲劳。
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新课程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强调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提倡成功教育,一些教师认为既然要在课堂上体现人文关怀,鼓励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课堂评价就是“是”“不错”“很好”或对错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置可否。事实上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相对不成熟的,学生由于其自身知识经验的局限造成文本误读是难免的,但教师如果听之任之,放弃话语权,选择“不作为”则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如果缺乏指导性评价,不能指明存在的问题和前进的方向,就可能使学生夸大自己的优点而骄傲自满,或缺乏是非标准,最终陷入迷惘之中。传道、授业、解惑、纠错应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当然,形成性评价可以由过去的单一主体向自评、互评发展。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性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在课堂评价中实事求是,对学生进行积极而正确的引导。
在教师做到接近完美的点拨与评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加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更加充分了解所学知识,更加灵活运用所学本领。
语文教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需要我不停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努力学习中,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