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余映潮老师学教学创意
leixing发起了2019-07-28
0
回复
16
浏览

       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令我头痛的是不知如何构思教学创意,设计教学方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往往没有没有好的创意,翻翻拣拣几本教参书,东拼西凑出来的教学创意又让我不甚满意,课堂效果也总是差强人意。《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第二章主要讲授教学创意的美妙角度,这对于我来说恰似雪中送炭。

       余映潮老师睿智的指出优秀教学创意的产生不指望不追求灵机一动。它的产生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

        一是教师对课文文本的精细研读和深刻体会。二是反复认真的斟酌,思考体验与修改的构思过程。三是有带有时代特点的教学理念的支撑和与课文教学有关的丰厚参考资料的支撑。

       这三个条件,是层层递进、逐步深化的。我对条件一的理解是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具有裸背文本的能力,拿到一篇文章之后去细细地研读,深深地思考,读出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读出文本之外的文学知识如“悬念,伏笔,巧合,延宕……”读出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如莫泊桑《项链》的主题丰厚性:人生无常,偶然的一件事情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主要人物玛蒂尔德性格的鲜明性:在未丢失项链前,玛蒂尔德是一位注重外表,爱慕虚荣,一心跻身于上层社会的年轻女性形象,在丢失项链后,玛蒂尔德的英雄气概显现出来。她辞退奴仆,勇敢地承担起生活重担,这时的她又完全颠覆了之前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形象,但她的性格又是如此鲜明、丰满统一于自尊自爱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涉猎,不仅要多读经典著作,还要看关于社会方方面面的报刊杂志,汲取有营养的东西来吸收。教师的眼界只有宽了,广了,看文本的角度就深了,新了。

       对于条件二,我的认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多设计出几套方案,并反复地进行揣摩,乐于与同学科教师讨论交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把不完美、不成熟的细节之处反复进行修改。在一次次、一遍遍的打磨过程中,我们自行设计的教学设计,会更趋于完美,会更加容易生成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然而在实际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改过一遍、两遍……甚至会有些不耐烦,出现烦躁、焦虑的负面情绪……这时需要我们及时调节,以余映潮老师精益求精的标杆来要求自己,力争我们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能撑起诗意、灵动、有深度、有厚度的语文课堂。

       对于条件三,我的理解是做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用具有时代特点的理念,武装自己。曾听余映潮老师的讲座,其中一句话至今印象深刻。他说,每天六点,他雷打不动坐在电脑前阅读与语文学科有关的新闻评论,几十年如一日,他订阅了许多与语文学科有关的专业性杂志。对于一位大学者尚且如此,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因此想要设计好一篇美妙的教学创意,必须得有与课文有关的丰厚的参考资料做支撑。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去搜集,多去订阅学科专业杂志,多去拜读,只有日积月累的储存,才能有朝一日厚积薄发设计出美妙创意。

       余映潮老师关于教学创意提出的三个条件,为我以后的语文工作明确了方向,让我知道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如何去做,朝哪些方面努力。我将谨记余映潮老师的教导,孜孜不倦地学习,勤勤恳恳地教书。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