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家王国维曾说:“做学问有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鄢陵县实验中学宋书趁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宋书趁的带领下,我们怀着对中学语文赤诚的爱,孜孜不倦地探索本真诗意的语文课堂,即使衣带渐宽也九死不悔。
幸得大马镇三中钱彩霞老师、王志强校长的推荐,我于2017年9月加入实验中学宋书趁名师工作室,至今已一年半有余。初始宋老师,我便深刻地领悟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深刻内涵。宋老师的一颦一笑间都涌动着着诗意与灵性,这是经年累月阅读滋养出的不凡气质。
触动我最深的一件事是2019年4月2日城乡学校“手拉手”对口支援暨宋书趁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活动在大马镇三中举行,活动历时四个小时,其间实验中学共派出两位老师作课,陈玉霞老师作关于《2019中招备考》的讲座,宋书趁老师针对梁宣芬老师执教的《桃花源记》,杨小华老师执教的《阿长与<山海经>》做细致、深入、全面的点评。
活动期间,留心观察我们的宋老师,她注意力高度集中,感官紧密配合,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在笔记本电脑上敲打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显然,一台笔记本电脑成了宋老师钻研学问的利剑。
梁宣芬老师执教的《桃花源记》课堂容量极其丰厚,厚重的字词铺垫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即便使用常规的纸和笔,我们都会手忙脚乱,往往记了前面,落了后面,情急之下不得不借助手机中的照相设备来帮忙……两堂课听下来,我做的课堂笔记惨不忍睹,大抵像打了败仗的将军,丢盔弃甲。
宋老师评课时出示了她两堂课的思考与收获——洋洋洒洒的六七千字,看得我瞠目结舌。她的课例点评颇为专业很有语文教育名家余映潮的风范。
宋老师确立本次活动主题为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学生实践活动设计。从课堂理念上引领我们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师应着力于学生的训练活动,教师采取的方式不是提问而是活动。
宋老师的评课步骤分为四步:教程观察、课例分析、深度思考、新的创意。在教程观察这一环节,宋老师极为细致地记录了每一分钟师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大到一次活动的训练内容,小到学生的一个发言。记录之详尽、完整让我们不禁感慨:娇小瘦弱的她竟有如此神力,确是令人敬佩的。
宋老师针对两节课做得课例分析实为精彩!单就梁宣芬老师执教的《桃花源记》宋老师发现的教学亮点足有八处之多:从教学设计到师生对话语言的锤炼再到训练活动的落实效果一一道来,既全面又深刻;细部观察梁老师执教的《桃花源记》,宋老师也给出了四方面的意见,如:活动一“积累”批注,节奏稍快,给学生的时间有些少;活动二“诵读体味”朗读训练处理得有些仓促,虽有节奏的变换,但学生学习活动还需要面向全体,本课朗读训练大多是找单个学生示范读,个别学生演读不到位,其余学生阅读体验较少,不能体现训练整体效率——有“诵读”但“体味”不够,对于五个自然段朗读目标的设置很显然没有达标;活动三“品读领会”主问题设置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师生对话环节还稍显生涩,有点儿“不够味儿”;没有板书设计。宋老师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精益求精做学问的态度怎能不令人折服呢?
两节风格迥异的课,宋老师给出的深度思考亦是截然不同的。梁宣芬老师执教的《桃花源记》,宋老师更加看重的是本课的教学设计,因此深入地与我们谈了教师的教材研读能力;杨小华老师执教的《阿长与<山海经>》,宋老师更加欣赏的是教师的大胆创新,但针对杨老师训练活动中偶有出现的“碎问碎答”现象,宋老给出了“主问题设计”应对策略,并鼓励教师精心锤炼语言,重视语言分析的重要性,以跳出“教师自己昏昏,如何能使学生昭昭”的怪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宋老师在语文教学方面取得此等造诣,离不开她经年累月的学习与思考。犹记得2019年寒假前夕宋老师就制定寒假期间务必读五本书的计划,外出培训时,教育专家要求写出两千字心得体会,而我们的宋老师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就一万余字……
与宋老师相处的日子久了,就会被她精益求精、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濡染,愿在宋老师的鞭策下克服追梦途中的一切艰难险阻,寻找至真、至纯、至美的语文即使“衣带渐宽”也决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