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主问题牵引语文课堂
语文人可以寂寞的耕耘,但不能孤独的行走。
——题记
伴随着和煦的春风,县实验中学给我们送来了语文教学的及时雨。今天我和同事们一起观摩了梁宣芬和杨小华老师的课,之后又聆听了郑校长精彩的点评,感觉受益匪浅,收获多多。
梁老师执教的《桃花源记》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她的课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品读.领会”环节。梁老师的问题是这样的:
请同学们品读2、3自然段,结合文章内容或相关语句,探寻文章一点之美,并用一句话阐释一下。提示:可以从用词、线索、环境、节奏、情节、伏笔照应、详略安排、结构布局、虚实相映等方面进行品析。
这个主问题可以说一线串珠,把文章的重点、难点都考察到了。同时梁老师通过示例给了学生思考的方法,真是高明的提问。同样在杨老师的课堂上也有这样精彩的环节,杨老师执教了《阿长与山海经》,里面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如果你是富家子弟,你愿意聘请阿长做保姆吗?请根据课文说说理由。
像梁老师一样,这也是通过一个主问题就涵盖了对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说匠心独运。随后,郑校长在点评中也多次提到语文课堂中主问题的重要性,这不禁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我们怎样让主问题牵引语文课堂?只有反思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并提出相应对策,才能帮助教师步入教学的佳境。
其一、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师生对话与互动,共建学习共同体。互动单一,交流无味,效果不佳,是语文课堂的一大顽症。
我们总是习惯做这样的教师:其一,教师一对“一”,把学生集体作为一个交流对象,忽视学生个体,忽视学生差异,单向对话,单向交流。此时我们是“监督型教师”—— “我是监督这个群体学习的,我眼里不存在个体。”其二,表面对话激烈,热热闹闹,实则虚假交流,既没宽度,也没深度,老师接到学生的发言,并一对一解答,并没把问题抛向全体学生,引发共同思考。在对话中,教师只将学生发言串联,而生生之间实际处于交流隔离状态,没有真正的生生对话。此时我们是“顾问型教师”——“有什么问题跟我讲,别人都不知道。”
从上面两种表现可以看出,“互动单一”的实质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第一种情况是有整体无个体,教师不敢放;第二种情况是有个体无整体,教师放不开。这两种表现,教师都把对话交流的权利紧紧握手中,不交给学生,课堂对话流于形式。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应从学习共同体与多向互动角度进行思考,展开对话。这时候就需要一个一线串珠的主问题。
其二、现在不少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复杂,就像钻迷宫一样,还美其名曰“增大容量”。在不少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一篇课文的教学,生字也认了,课文也读了,内容也理解了,能表演的还表演了,要求写的字也写了,听者一片哗然,称其教学之绝妙。这样的课堂教学实则演戏,什么都做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做。能完成此教学任务,要么是准备过头,要么是不讲落实。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其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没有实效。只能说是教师“累”了,学生“困”了。
我想纠正以上问题,要记住“简简单单教语文”这句话。正如郑校长所说,要还语文课堂以本真。对于过繁的教学环节,要加以合并,突出重点,讲究“一课一得”。在学生疑难之处,或畅讲之,或耐教之,或细导之。
在这一点上两位送课老师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们语言精当,表达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不绕弯子,我想这也是我以后要锤炼的地方。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老师,我们整天只知道忙忙碌碌的工作,却没有静下心来思考语文课堂的宗旨是什么。也渴望能有机会走出去学习大师的精彩理论及经验,但处于农村,学习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我们闭门造车,我们寂寞耕耘,但是今天我们终于不再孤独行走了。感谢宋书趁语文工作室给我们带来了这个交流的机会,也感谢这个答疑解惑的平台,愿我们在有遗憾的课堂上不断的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