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县汶河探源
chenjingcheng发起了2019-07-28
0
回复
32
浏览

鄢陵县汶河探源

鄢陵县一高   陈景成

  鄢陵县从大的角度属于黄淮海平原,小的角度属黄河泛滥和双洎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因黄河的多次决口,携带泥沙在鄢陵县多次沉积和冲刷,黄泛大水曾波及县北部和东南部。鄢陵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50米~65米(个别岗陵74米),自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鄢陵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暴雨集中,河道易决口,在冲刷和沉积作用下,鄢陵县中部地区,地形起伏,以缓平高地、平地为主。缓平高地为河流冲积而成的相对较高的地形,带状岗地和零星岗冢分布其间,岗由顶向两侧微倾斜,多呈西北东南条状。平地是河流冲积的缓平地区,被分割形成一些封闭或半封闭的局部洼地。因此鄢陵县地名多岗或洼的名字。而河流到了冬季变成了季节性河流,温顺的如小绵羊一般。在鄢陵县偏东北方,在冬季强大的西北风吹动下,黄泛后风积而成的带状沙丘,多呈南北条状,鄢陵古城彭祖岗等就始建于南北岗上。“风水”改变着鄢陵县的地表心态,河流分布、地形起伏,也演绎着鄢陵县三十年河东三十河西的历史。尽管鄢陵县现在属于淮河,但鄢陵县水旱灾害从没有停止过。明末苏源生先生《鄢陵县文献录》就这样描写:“流域水利不兴,阖邑受病,大工大役今日非宜。鄢如漕河、西湖变为平陆外,此诸水或淤或塞,积水满野不循故道者多矣。予力绵,未能且百方阻挠。今备采水经注、山海经河防,考漕运志,分载诸水源流,冀有心世道者,一赐省览。”下面以从鄢陵县汶河的变化就可以看出鄢陵县沧桑岁月。

一、引经据典话汶河

汶河的起源离不开鄢陵县自然环境,汶河的历史演绎着鄢陵县的沧桑,汶河也是鄢陵县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

资料1:

   《嘉靖鄢陵县志》:鄢陵县北,双洎(ji)河,自洧川流入鄢陵,洧水进入鄢陵后(又称双洎河),至东南流入扶沟贾鲁河。每当夏秋来临,上游来水汇集,水势湍急汹涌,土壤松动极易溃决,县境沿岸农田被淹,时疫突起,然而临县扶沟却不受其影响。究其原因,处于双洎河下游的扶沟堤坝坚固,鄢陵因堤坝不固而多次被淹。万历年间(15731619),县令高有闻亲自到双洎河水患地现场考察,其曰:古有大禹治水,应疏不宜堵也,当辟支河顺其水势,沿决口淤积处向南开辟一河。其一呼百应,民心踊跃,不日高成,水势既分,遂无决口之患,故名汶水河。(下图为嘉靖鄢陵县志地图和清同治年间地图比较)

 

资料2:

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载:“汶河在县西北部,大浪沟上游。源于长葛县城关夹岗潭,由长葛县方于村北入境,流经柏梁乡安庄、温寨、党岗等村,至县城西关桥汇接大浪沟。清康熙二十五年(1669年)开挖成河。因开挖时源于文家岗(党岗村向北斜行蔓延,经滕岗、毛家、田岗直抵古城村),故名。1966年和1978年按三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两次治理。该河平时无水,为县西北部排涝工程。“大浪沟源接于县城西关桥,绕城西、南两面,东南流经安陵镇,至马栏乡苏庄村沿鄢、扶边界南流,在南坞乡周桥村东汇入清流河。长31.8公里,流域面积110平方公里。原名络江,民间传为汨罗江。旧时无人治理,任水自流。1966年对其进行改道开挖,并按三年一遇除涝工程进行了治理,取沟水激流之意改今名,为排涝工程。沿河自上而下建有南关桥、于寨拦河闸(翻板式)、许郸地方铁路桥与许永公路桥。另有郑庄、周营、崔马三座便民桥。”鄢陵民国二十五年县志·卷四·地理志·汶河第46页载:汶河,县西北下达小北关,河在本境计长18里。《文献志》云:小北关河入于城河,城河之水由洛江下达扶沟之大浪沟,西华之史家湖。《扶沟志》云:大浪沟,上通鄢陵,小北关是也。

 

资料3:鄢陵县乾明寺

 

 

 

资料4:“龙形岗在县北中部,原名洧隄,东西走向,西起陈化店乡王岳村,经柏梁乡、安陵镇至马坊乡营岗村东入扶沟县境。横跨全县,长18公里,高4.5米。因岗起伏蜿蜒,形如巨龙,故名。沿岗上下多系村落。今凭岗建有大、中型轮窑甚多,使高岗渐趋削平。据《鄢陵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载:‘龙形岗,鄢城半枕其上,西自王岳村入本境,东至韭园入扶境。上有蔡河故道,即旧志所载长堤’,据传此为大禹治水时的一条河道。今岗上仍有‘河槽地’之称。(1988年12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资料5:大浪沟,河名。乃鄢陵扶沟两县交界河。据说是南北朝时期,当时的鄢扶两县因大雨连绵,造成严重水灾。北齐官员张思伯奉命来扶沟视察灾情,因水大无法行走,只得坐船而行,然而不慎落水而亡。其二子为继父志,消除水患,为民造福,二人根据情况各开一条河,以疏通积水。大儿子开的河名叫“大郎沟”,二儿子开的河名叫“二郎沟”(在柴岗乡塔湾附近,后被水淤没)。此大郎沟、二郎沟的名子沿袭到北宋程颢任扶沟知县时把郎字改成浪字,在以后的近千年一直叫大浪沟、二浪沟。

资料6:

鄢陵清嘉庆十三年(1805年)县志·地理志·湖潭第43页载:大浪沟,在县东南45里,系泄水渠,自本境野冈陂起,至拐地角入西华界,长40余里。由此可知大浪沟即从鄢陵至西华40余里都叫大浪沟之名,理所当然这条鄢扶两县的界河在扶沟也应叫大浪沟之名。

资料7:

鄢陵1989年县志《鄢陵县政区图》中,鄢陵与扶沟两县之间的界河从北至南都是“大浪沟”。

资料8:

《经志》络江派自许州经本县柏梁寺南经城西南隅过孝子岗入西华境史家湖入沙河,相传为汨罗江,非,盖古泄水之渠,其形联络,故谓之络江。

资料9:《民国25年鄢陵县志》汶河,王芸心曰:河在县西北五里许,系民间泄水渠,康熙25年邑令黎可逢开上自洧川境夹冈潭东经油汉寺抵本境黄村店温家潭至北关名文河,先年犹未大害,后因上临诸陂尽开,受水愈多,加以洧境古家桥洎河决口溢水,河不能容,遂至泛滥邑西北黄村店以下等庄田禾庐舍,尽为泽国,至城北漫延四出,为害益甚。留心水利者尚思有导之者。《续河南通志》:洧川油汉河乳鄢陵县文水河,施志文河在县西北下达小北关,河在本境计长18里。《文献志》小北关河入于城河,城河之水由络江下达扶沟之大浪沟,非鄢陵县之大浪沟,西华之史家湖。又云:鄢陵小北关有岗一道,岗北汪家陂一带之水不得骤泄于岗南者,全赖此岗捍系鄢人,某贪岗北膏腴之田,诱扶民凿此岗,俾鄢陵东南一带居民,及扶沟西南数地方之土田庐舍尽委洪波,且下达西华史家湖,而史家湖数千顷良田竟成潴水之区。扶沟县令多次状告鄢陵某人,未果。迄今30年来愈行愈深,,愈开愈大,昔为魏然之陵阜,今成渊然之涧谷。《扶志》此言盖为下流受害而言,然古之善为川者,决之使导,昔人开小北关河所以救上游之害也,居下游者虽有小害,惟宜随疏浚使水畅行,复为沟洫以分泄之,筑陂塘以储蓄之,不与水争利,自不受水害。今不知务此而惟追咎开河之人矣。

由以上资料可知:汶河的名称的由来、意义了。1、文河又叫文水河、汶河,与络江共同构成护城河的水的来源,下游叫大浪沟,但大浪沟非自西关桥为起点,而是络江东流,在县东南45里,自本境野冈陂起,至拐地角入西华界,长40余里系泄水渠。2、络江是源于许昌,大致沿着许昌市到郸城的小铁路北流过来,在县城的西南角和护城河汇合,补充护城河的水,过孝子岗入西华境史家湖入沙河,也就是传说的为汨罗江,非,盖古泄水之渠,其形联络,故谓之络江。3、在明万历年间在双洎河决口处开挖大致在前步村经文家岗的东侧开挖,暂时称为汶水河,康熙25年邑令黎可逢开上自洧川境夹冈潭东经油汉寺抵本境黄村店温家潭至北关名文河,后整体把来自长葛市的河与汶河汇合的河流整体称为汶河,4、汶河原在小北关入护城河,即乾明寺东而废弃的河道,非现在的从崔岗入西关护城河,后又开挖崔岗的护城河和络江联系在一起。桥,在古代具有镇河的风水作用,又在古代西北没有桥,就以西关的桥为界了。5、汶河还有别名络江,民间传为汨罗江,因汶河依城而流,如同缠绕着县城,故称络江,又缠绕鄢陵县的东部,如同汨罗江一样汇合缠绕一样,称之为汨罗江也不为过(鄢陵县曾属于楚地,晋楚鄢陵之战当时鄢陵县南部属于楚地,子反就葬于只乐的庄刘村附近,鄢陵县纪念屈原及起名汨罗江也在情理之中)。6、汶河、络江和护城河连接起来,具有为护城河补充、更新水源和保护城池的作用,以弥补在乾明寺东侧的古蔡河水源的不足(见乾明寺图)。7、络江出西关向东南方向流淌,在鄢陵县、扶沟县交界一直向南流,在县城南45里称大浪沟,鄢陵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季暴雨集中且强度大,几乎穿越整个鄢陵县低处,称之为大浪沟也不为过。8、汶河解决了双洎河夏季洪水泛滥造成的危害,又弥补县城水源的不足,还具有水自西北绕城而过的金水河的风水意义,西北建塔具有镇河防止洪水泛滥的迷信说法,同时登塔可远眺20里,及时观察水势,指挥救灾的功能,汶河确实是一条文明之河。

  • 鄢陵县城风水选址

    鄢陵县在东汉末年因黄河和双洎河的泛滥,冲毁了原鄢城,新县城选址本着依山面水的理念,鄢城就迁到龙形岗的南边,《鄢陵县志》:龙形岗,鄢城半枕其上,西自王岳村入本境,东至韭园入扶境。上有蔡河故道,即旧志所载长堤。龙形岗就是平原的山,蜿蜒曲折,意味着山有势,又开挖文水河绕城而过(使双洎河不再泛滥,成为文明之河,又名汶河)。随着鄢陵县城的西扩,汶河从西北绕鄢陵县东南流去,渐渐忘记了络江的名字,汶河成为大浪沟的源头了,从而也符合了山环水绕的风水格局了,在县城东南建文庙、魁星楼等文化圣地,预示着鄢陵县将来人杰地灵,人才济济了,在西北建乾明寺,起到镇河,防止河水泛滥的作用。真正是鄢陵县符合古代的都城的风水布局,也就有了鄢陵县改革开放前的地理格局。

三、大浪沟的故事

     大浪沟,说是沟,不能算条沟,应该称作河才对,至少不能算是小水沟,毕竟有“浪”在,毕竟比上游的汩罗“江”还要宽广的多。“大浪沟不是沟,汩罗江不是江,没底沟也有底儿大浪沟说是两县界河,也不是百分百的准确。扶沟古城乡在鄢陵裴毛村有几十亩地,由于没有桥梁直接相连,绕行太远,管理不方便,也只得租给鄢陵人耕种。鄢陵的孙老村,周桥村在那边也有少量土地。在河东,还有两个村庄原来隶属鄢陵县,后来被划入扶沟县界。河东、河西,一河两岸,婚嫁亲戚来往不断,群众也都相当熟知。

   98年夏季时,本地的降水也骤增,境内的几条主要水系也是盆儿满钵儿满,水流湍急。当地雨量大,大不了是内涝,还可以排下去,如果是上游来大水,再加上下游行洪不畅,情况就麻烦了——两岸村民甚至要住到河堤上,或者转移到其它安全的地方。各村都要组织群众来查堤、护堤,日夜巡堤。以前曾出现过对岸人员深夜潜过来掘堤泄洪,这可是攸乎性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说到水利纠纷,曾闻鄢陵县和扶沟县在双洎河曾起过大的纷争。更早的时候,两县还曾有一段官司传闻,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鄢陵在西,地势较高,扶沟在东,地势较低。因为排水械斗,甚至闹出人命来。

    两县省里打官司。

    鄢陵县的诉状:

    鄢陵,陵也;扶沟,沟也。

    水往低处流,水性也。

    鄢陵的官司赢了。照排。

    扶沟县吴桥村民吴晓竹递的一张诉状:

    鄢陵不尽是陵,扶沟也不尽是沟;

    若鄢陵尽是陵,则光山确山尽山矣;

    若扶沟也尽是沟,则商水汜水尽水矣。

    扶沟的官司赢了。两县都挖沟排水。

利也,害也,命脉也,毕竟洪水是猛兽,毕竟是水火也无情!利导之,患除之,无情变有情!

 


 

 

 

 

 


 

四、汶河-----------文明之河

汶河、大浪沟为县中北部与东部的重要防洪防旱河道。

1956以来,由许昌专区治淮指挥部统一领导,鄢陵、扶沟两县多次共同对大浪沟进行了疏浚固堤、截弯取直。对沿岸涵洞实行配套,提髙了该河上、中游的排涝、防洪能力。

近年来鄢陵县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快推进城区河道综合治理,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完成城区内3条河道(汶河北环桥以北600米、二级河5650米、护城河944米)的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景观绿化、堤顶道路修建、河道截污等工作,建成水闸3座。2015年12月16日,由江苏鹏瑶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兴建的集引黄调蓄功能、生态自净功能、水生植物观赏功能为一体的鄢陵县汶河林带生态湿地公园项目,标志着鄢陵以旅游项目为支撑、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新高地的“战车”在换挡提速。滨岸景观植被带、消落区植被净化带与水生植被净化带及相关附属设施建设。鄢陵县将成为具有引黄调蓄功能、生态自净功能、水生植物观赏功能的调蓄湿地旅游景区,与鹤鸣湖风景区连为一体,对改善汶河两岸人居环境,促使汶河流域同步提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积极作用。鄢陵县因汶河而文明,鄢陵县因文明而使汶河靓丽。5000亩的五彩大地绕汶河盛开,龙源花木延续花的世界,阳光城养老基地成为养老的首选,汶河和鹤栖湖水系工程闪亮登场。汶河--记载着鄢陵县的文明、辉煌。不到鄢陵非好汉,不到汶河非靓女。鸟语、花香、小桥、流水,垂钓、晨练,品茗、食堂,春花秋菊,夏荷冬梅,骑行漫步,驱车途经,鄢陵好去处,汶河一路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