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开学典礼讲话
zhangbo发起了2019-12-18
0
回复
15
浏览

共同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许昌实验中学党委书记 张 博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大家上午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灿若星辰,流传下来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被后世敬仰。最著名的就是宋代的岳母刺字,岳飞的精忠报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家校合力共同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下面,我将围绕为什么要培养“三爱”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培养“三爱”建设者和接班人?两个重要方面和诸位家长朋友共同探讨。

  • 为什么要培养“三爱”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党中央的要求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纲要要求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纲要要求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从娃娃抓起,着眼固本培元、凝心铸魂,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1. 民族复兴大任的需要

纲要指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3、建设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需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教,强调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劝学勉学,通过上行下效与潜移默化,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家庭成员的道德自觉。习近平同志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全社会都要重视家教,就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4、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需要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责任担当素养中,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责任担当素养中国家认同一项具体要求中国学生:

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由此可见,三爱是中国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领着中高考改革和国家培育人才,选拔人材的方向。

 

  • 怎样培养“三爱”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培养什么?

------培养好习惯:

精良的工业制造、美轮美奂的艺术设计、首屈一指的现代医疗,爱因斯坦、伦琴、马克思、黑格尔、尼采、歌德……德国的世界名人群星璀璨,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人多达102人。德国人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也是唯一把父母教养儿童的义务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比起传授知识,德国人更注重传授技能,注重培养孩子一生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是的,当一个人养成了好习惯,其行为就会具有自觉性,并内化成一种根深蒂固的高尚品格,这种品格会贯穿于人的一生,有了这种品格,无论是学习、做人、做事,还是社会交际,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就。 现代社会中,父母经常会发出这些疑问:“孩子为什么这么懒?”“孩子为什么这么不懂得理解别人?”“孩子为什么总说谎?”…… 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父母没有从小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以致让坏习惯有了可乘之机。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卫生习惯,遵纪守法,敬畏规则和纪律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反思的习惯,反求诸己的习惯,生活自主习惯日常生活习惯、交际习惯、健康心理习惯。

------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刻苦学习的耐力,毅力。

------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
(1)重视劳动教育:2019年11月26日电,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亲笔“点赞”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的“新劳动教育”探索与实践。于漪老师手书:劳动着,是美丽的。劳动教育可以树德、增智、健体、润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他们创造色彩斑斓的童年,为走好有意义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基础。在中小学恢复劳动教育,首先还是要让青少年懂得,幸福生活建基于辛勤劳动之上。

劳动,用更多的词汇描述它,可以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这几乎是用人的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劳动教育的意义,贵在让学生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美育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化育、一种感化,是潜移默化的感染。美育的目标和功能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增加知识,而是要引导受教育者追求人性的完美,追求一个有意味、有情调的人生。所以在青少年的美育培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使他们自由、活泼地生长,充满欢乐,蓬勃向上;第二,要注意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教育;第三,要加强艺术经典的教育;第四:要组织学生更多地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教育。

 

2、怎么培养?

(1)陶行知先生的语录中6个“一分钟”的启示:

陶行知是近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郭沫若曾这样称赞他:“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陶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一分钟倾听从孩子懂事起,就知道父母的喜怒哀乐。每天一分钟,换一个角度,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一下他们的呼声。这对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大有裨益。用心倾听,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都懂!

------一分钟示爱:陶行知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爱与陪伴,是父母最应该给予孩子的。每天一分钟,跟孩子交流,多摸摸他的头,给他最温暖的拥抱,让他知道你是多么的爱他。

不要在公共场合骂孩子,别总是抱怨他的成绩,剥夺他的爱好... ...爱孩子,请给他足够的爱和尊重。

------一分钟参与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努力发现你和孩子共同喜欢的事情,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也想要探寻大人们的世界,并参与其中。

每天一分钟,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中,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多听取他的意见,并尽可能达到共识。当然,参与过程中,应尊重与引导并重,不能什么都顺着孩子。

------一分钟赞美陶行知的一位朋友,因为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狠狠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闻说道:“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他亲自到朋友家,带那个小孩到修表店,孩子十分兴奋,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师傅修表。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优点,不要从父母的角度看待孩子的优劣。

每天一分钟,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恰当的赞美。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

------一分钟鼓励陶行知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一次在武汉大学演讲,陶行知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和一把米。他按住公鸡的头,掰开嘴,大公鸡拼命挣扎,就是不肯吃米。陶先生松开手,自己后退几步,大公鸡就开始自己吃起米来。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别把孩子和邻居家的孩子做比较。教育就像喂鸡一样,把知识硬灌给孩子,他是不情愿学的。

每天一分钟鼓励孩子,使他充满自信,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分钟矫正每天一分钟,修正孩子生活中的不当行为,如欺负小朋友或者过分吝啬等。在“矫正”中,首先应弄清孩子行为的原因,其次要讲究教育的方式。

一次,陶行知见一个男孩打同学,便阻止他并叫他到办公室。见到男孩,陶行知拿出一粒糖说:“奖励你,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男孩不敢抬头。陶行知又拿出一粒糖:“我阻止你,你就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迟疑的接过糖。陶先生接着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很有正义感,再奖励你一颗糖。”

男孩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打人。”陶校长笑着说:“你已认错了,再奖励你一块糖!”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尊重孩子,人格平等,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是对孩子真关心真爱护,这样的教育理念

 

(2)除六个一分钟的家庭教育艺术外,我们还要注意:

------做孩子的榜样,和孩子一起成长。在家庭教育中有句用烂了的话: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错,要改原件!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底。教育学研究表明:孩子出现的所有问题,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培育优秀的孩子,光从孩子身上下功夫是不够的。父母改变观念,做孩子的榜样,乐于同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培养优秀孩子的灵丹妙药。

--------多陪伴孩子,注重与孩子感情的沟通交流:

让孩子实践体验。多带孩子出去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博物馆,科技馆,地质特征明显的旅游景点,家国情怀,忠诚祖国和人民的大义。如多做家务,多劳动,做公益义工,做志愿服务者,多进行社会实践。培养孩子厚朴,诚信,勇毅,勤俭,端正的品德。

------和孩子一起读书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

犹太民族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民族。看看这些伟大的名字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卓别林、毕加索、门德尔松、柏格森、胡塞尔、大卫·李嘉图、卢森堡、基辛格、斯皮尔伯格、玻尔、费米、罗斯柴尔德家族、摩根、洛克菲勒、巴菲特……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共拿走了19%的化学奖、26%的物理奖、28%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在非科学领域,犹太人还拿走了13%的诺贝尔文学奖,30%以上的普利策奖,30%以上的奥斯卡奖,近30%的国际象棋冠军。在全美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人占1/3;全美律师中,犹太人占1/4,华盛顿和纽约两地的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犹太人占40%;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1/3;全美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60%……不胜枚举。为什么犹太人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他们之所以这么聪明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注重家庭教育,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成就了他们。全世界的犹太人加起来不超过3000万人。这个在公元70年以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并寄人篱下的民族,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世界级杰出人物?这个民族获得这些杰出成就,靠的是什么?是智慧。而智慧的背后,是犹太人精神成长历程中对于书籍宗教般的情怀。犹太人嗜书如命,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在以色列,平均每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犹太人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他们还喜欢将书放在枕边,把书放在床尾被认为是大不敬。地方法律甚至规定当有人来借书时,不把书本借给他的人,都要处以罚金,他们还经常把书作为重要礼物送给孩子们,这种对书的迷恋和敬畏之情,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重视母亲的智慧.犹太人认为,为了能和学者的女儿结婚,变卖所有家产也在所不惜;如果娶不到学者的女儿,娶一个大人物的女儿也未尝不可;如果娶不到大人物的女儿,娶一个犹太领袖的女儿也可以;如果娶不到犹太领袖的女儿,就娶一个慈善家的女儿为妻;如果娶不到慈善家的女儿,那么就娶一名教师的女儿。

犹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智慧的妻子,因为有了足够的智慧才能教育出杰出的孩子。他们认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保护者,教育者,陪伴者的作用,作用是巨大的。在犹太妈妈的观念中,妈妈的陪伴是孩子终身安全感的来源。孩子0~3岁的安全感的建立就来自跟妈妈的关系;而3~6岁是跟爸爸的关系,因为爸爸代表外在世界的关系。犹太妈妈非常清楚这一点,她们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

------多与教师沟通交流,结成家教同盟。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