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科技馆参观随想
鄢陵县初级中学 杨会咏
今天,在岳晓鹏老师的带领下,全体学员来到许昌科技馆参观,感受科技带给生活的巨大改变的同时,大家也感受到了科技带给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在发展,人工智能在震撼,我在思考。
人类正在迈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会取代老师吗?
首要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时代,还需要教师吗?
教师如何才能拥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这需要先洞悉人工智能将为“学校”、为“学生的学习”、为“课程与教学”等带来了什么变化,以这些变化为前提和依据,再来聚焦教师是否能够在这些变化面前有所作为,以及如何作为。
对于“学校”而言,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同样具有生存危机,它未必会“脱胎换骨”为大小不一的“学习中心”,但可以肯定的是,学校这座“孤岛”会在信息技术带来的开放中,与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学校空间的利用率、学校时间的弹性化也会大幅度提升。更重要的在于,学校的功能和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越来越走向“精准教育”,通过“精准定位”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精准服务”。
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最根本的变化,学校不再是为未来职业做准备,而是真正为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而准备。同样是“准备”,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准备是“精准准备”,与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的“精准特色”有关,这样才可能带来真正的“个性化教育”。
在学习目标上,是“人之为人”的普遍目标。它的重点不再是习得为将来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特有知识、技能与方法,而是拥有合理的价值观、强大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等,这些都是真正“成人”并走向“终身学习”的基础性、根基性前提。
在学习资源上,学生获取知识与方法的来源与途径,不再局限于教师与课堂。学生会使用人工智能寻找学习资源,也不再拘泥于制度化、固定化的“课堂时间”。
与此相关的是学习方式的改变。疫情期间,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等便携设备使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和遇到的地点,它在改变现代社会知识的性质与来源的同时,也改变了知识习得的方式,最终形成移动学习与固定学习并驾齐驱、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比翼齐飞、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交融共生的新格局。
对于课程与教学而言,各种课程资源和课程定制的丰富性、专业性,已无须学校和教师过多参与,课程外包或订购逐渐成为主流。课堂教学的“人工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这些联网的平板提供了与智能手机相同的在线资源并实现“课堂在场”。
这样的课堂,是线下实体课堂与线上虚拟课堂的穿梭转换,学生在线上通过网络社群、创客空间与智能机器人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在线下集中时进行分享、交流、讨论、练习、创造等活动。教师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更加精细、精准地了解学生特点、个性和需要。
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改变实在太多,既然如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共识:决定教师能否被替代的不是人工智能,是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需要,是贯穿其中不变的教育之理、教育之道。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在思考并回答“人工智能时代什么将发生改变”的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出另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来了,什么不会改变?这个明确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就是要围绕着这些不变的东西“教书育人”。
不变的是教育本身。无论是通过“学校”还是“学习中心”,或者“社区”等其他载体,人类始终需要教育,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使用始终也离不开教育。既如此,“教育在”则“学生在”,“学生在”则“教师在”。
其次,不变的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的素养与能力不会自动发生,也不能只凭自学养成,学生的成长始终需要“教师”这样的引路人、互动者、对话者、帮助者和陪伴者。这些角色,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最需要承担的角色。他们是陪伴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重险滩和荆棘中前行的人,是通过赋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给予学生打破旧知识、创造新知识能力的人,从而是引导、帮助学生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获得不可被替代的自主、自立、自强和自由能力的人。
科技在发展,人工智能在不断智能中,我们教师更应该紧跟科技发展的潮流和教育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发挥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