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创新教育
牛铁生
[内容摘要] 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教师们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的创新能力。建设科学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 创新 建设 发展 引导
[正文]
近年来,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的一种共识,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教师们都在工作实践中寻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对此问题,谈谈在我的教学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
教师须具有创新意识,要敢于打破传统的针对应试教育的填鸭式的教学思路,不搞题海战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敢于尝试教学改革,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身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和敢于改革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学思想从那些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中解放出来,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突出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明确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思维习惯等方面的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建设科学型、探索性的课堂氛围
建设科学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场景,安排好教学的层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课堂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的学科特点,善于思辨,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不畏权威的品格,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批判性。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从而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努力发掘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揭示学科的本质特点、规律以及其他德育因素,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参与并不只是停留在参与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一层次上,而更应注重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研究的始终,包括参与问题的提出过程、分析过程、解决过程和发展过程的探索。这种参与,更多地表现为思维上的参与,是真正值得推崇和坚持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
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好奇心。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所学数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是一个美丽的国度,精练、统一、准确的数学概念,协调、对称的数学结构,逻辑严谨的数学命题,典型、巧妙的数学解题,都体现了数学的美丽。数学教育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图形都是几何图形,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如:矩形图形中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是矩形的长和宽用黄金分割来组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和图案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我们带来的美。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把图形美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增强学生创造美丽图形的欲望,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并激发他们创新意识。
(三)利用与数学知识中有关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的法宝。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的投入学习中。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让学生学习数学家勤奋努力、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爱祖国、爱人民、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这样既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例如讲《勾股定理》时,先从课本上叙述的毕达哥拉斯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入手,然后引入“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许多数学家探讨出几百种证法,包括美国总统拉菲尔德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寻找出一种独特的证明方法。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如果真的有外星人,我们可以在西伯利亚大草原上伐出一个很大的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当外星人经过地球时看到这个图形,那么他们就会知道,在这个星球上一定有文明的存在,说明“勾股定理”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创新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是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这种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的生活和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在求知过程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追求和职责。通过数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严密性、深刻性、广阔性、科学性和批判性,逐步形成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数学能力。在教学中,应注意向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使之与学生同步发展,不仅要让学生看见教师完美、严谨的结论,还要让他们了解教师在处理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因为严谨的背后有许多猜测,完美的证明是任何一本教科书都可以看到的,但完美严谨的结论背后的探索过程,再完美的教材都代替不了。
总之,在目前的新课改环境下,注重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研究的始终,包括参与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和发展过程的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共同的任务,是使学生快乐成长、教师身心健康的源泉,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幸福。努力吧!只要我们把握好方向,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