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韩湘林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yanghuiyong发起了2019-08-15
0
回复
9
浏览

听韩湘林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鄢陵县初级中学  杨会咏

       我非常荣幸地聆听了教育专家韩湘林教授的讲座,有种茅塞顿开之感。学生如何成才?从幼儿园到博士后,学生的教育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在我们教师手中得得以实现呢?

       中国的教育,从孔子的办学兴教开始初具规模,到私塾学堂逐步完善,再发展到现在教育的遍地开花,历经数千年之久,愈演愈烈,可见教育对于人是非常重要的。

       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惟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如今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出“为什么”。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学”。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最早提出这种思想的是孔子,教育不能千篇一律,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和启迪的方式和方法。对于幼儿教育,更该如此。要善于发现和诱导每个孩子的爱好,从而进行正确引导和培养,而不能抹杀,使得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看法。举例而言,他认为这盘鱼肉不好吃,要不就是太咸,要不就是太腥,或者是别的原因。总之,他说不好吃自然有他的道理。而不能觉得老师认为好吃,谁都觉得好吃。所以说要沟通,要和他们进行交流。不能有大人就是大人,孩子就是孩子,孩子什么也不懂,就知道胡闹的认识。要平等看待,学会换位思考。真正意义上成为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和你敞开心扉,才可以对你消除心里的戒备。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可是要实现理想的教学,这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我粗浅地认为: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新、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思想;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特征。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