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庭对孩子的社交问题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意识到社会交往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也无法跳过的课题。
有些家长认为几岁大的孩子离社会还很远,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交,这个认知显然是不正确的,有数据表明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智能和技术因素只占15%,更多的是取决于人际交往和社会能力,这其实很好,理解人的活动都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之上,良好的社交关系,自然可以帮助人们把路走得更加顺畅。
儿童年龄虽然小,却也是社会的一份子,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交,儿童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社交问题,而且儿童不但需要社交,还需要受到社会活动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比如一个社交关系良好,有很多朋友的孩子,可能会越来越开朗,自信而情况相反的孩子就有可能变得胆怯内向,从小形成正确的社交意识,有良好的社交习惯的孩子,可以更加快乐的度过童年,长大以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时,也会更从容有序。
在读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残忍的事莫过于逼孩子外向。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性格,也就是说,虽然很多人的性格都表现出某些相同的特质,可以被归为一类,但是她们的性格并不完全相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是不可忽视的个体,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他自身的特质,他们要过的是他们自己的人生,如果大人强行干涉,孩子是很残忍的,而且往往也是徒劳的。父母不要只看到内向的孩子的沉默寡言,人际关系不够好,也要看到孩子做事情专注,而且每个朋友都有志趣相投的知心好友,此外,内向的孩子的专注力更强,这是有心理学和科学依据的,因为内向的孩子不会过多地关注外部事件,所以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也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自己正在从事的事情上。
作为杰出的儿童教育思想家,玛利亚蒙台梭利主要主张要信任儿童内在的生命力,他认为,不要以教育为借口过多的干涉儿童,儿童的生长源于内在的生命潜力,因此,她认为儿童在生命力的驱动下,会表现出自发冲动,他衡量教育好坏的标准,就是在于教育能否能够引发儿童的自发冲动,他认为一切压抑儿童自发冲动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是不值得采用的,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蒙台梭利创造了独特的幼儿教育法,蒙台梭利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非常关注,他主张尊重儿童的本性自由,从而帮助儿童发自内心的建立合理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