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现与科学活动中的幼小衔接》
摘要:关于幼小衔接,使我更多的去关注,观察和研究大班幼儿的学习和行为表现。表现大班幼儿的年龄段在5~6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领域指出:5~6岁的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索中索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根据5~6岁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表现,老师和家长要在幼儿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帮助幼儿回顾自己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样做等能力的提高,给幼儿与自信,让他感到自己有能力去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是幼儿在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正常进行了保障,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让幼儿每天都兴奋和学习,劲头十足。
关键词:幼小衔接 科学活动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下面浅谈几点幼科学活动中的幼小衔接。
一、亲近自然,户外拓展,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性。
大班幼儿即将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在入学的准备阶段,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进行户外拓展。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在大自然中跑跑跳跳,追追闹闹,让幼儿运动起来,强健的体质是幼儿更好的为入学做好准备,幼儿在大自然中自由奔跑,观察探索,幼儿的精神饱满,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幼儿发现问题,探究欲望增强,家长和老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些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如: 雨过天晴后,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家长或老师和幼儿一起使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让幼儿发现白色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的散射,分解出七色光红、橙、黄、绿、青、蓝紫,让幼儿理解雨过天晴后,空气中有很多小水滴,每个小水滴就像三棱镜一样,白色太阳光经过小水滴的折射和散射,分解出七色光,形成漂亮的彩虹,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学到知识,知识来源于大自然,使幼儿更认真的去学会观察大自然的现象,并有兴趣认真的去通过各种途径去发现,寻找答案,获取知识。幼儿的这种有兴趣的主动学习是幼儿的良好学习品质,在以后的小学学习生活中,学生会更有兴趣的去汲取语文和数学中的知识,以及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
二、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动脑动手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行动大于语言,做任何事情都是要积极行动,幼儿天生好动,乐于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寻找答案,家长和老师要充分的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并真诚的接纳,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比如玩风车,春天来了,人们都希望更多的去户外活动,孩子也喜欢在野外玩,玩风车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活动,做一个风车和孩子一起去野外玩,孩子笑着拿着风车奔跑着,咦!风车有时转速快,有时慢,在什么条件下,风车会转得快?什么条件下风车会转的慢?风车转动的方向会改变吗?有哪些原因和条件让风车的转动方向改变?真得实际去验证,我想很多幼儿都乐于动脑动手,并积极的去实际验证。幼儿这种去寻找答案的态度和韧劲是良好学习品质的表现,家长和老师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践找到了答案,成就感满满的,有成就感的孩子才会更积极的去探索下一个科学问题,才会更主动的学习获取知识。成就感也是孩子幸福的源泉,幸福的孩子也最快乐。
三、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的,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也会融入语言活动,社会活动等,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合理的想法和计划,给幼儿创设制定计划和做记录的条件,和幼儿共同制定调查计划,讨论调查对象、步骤和方法等,进行科学活动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这些都是为幼儿入学所做的准备,是幼小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和幼儿一起用图画、箭头等标识呈现计划,比如我们大班的幼儿在幼儿园毕业后,每个幼儿想去哪个小学?去这个小学的原因是什么?让幼儿去调查爸爸妈妈、自己上小学的哥哥姐姐、认识的小学老师、小学生等,需要调查哪些问题?调查之前先做什么?用什么方法去调查?和幼儿共同商定?尊重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用图画、箭头等标识呈现计划。幼儿调查完后,和老师一起整理、汇总,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调查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如两个或三个幼儿合作,在家长的帮助下,去调查小学老师、调查以前从我们幼儿园毕业,后来上这个小学的学生有多少?他们大致来上这个小学的原因,老师讲了哪些小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有趣事情,你喜欢这个小学吗?有上小学的愿望吗?在上小学前,自己打算做哪些事情等等。通过制定调查计划,参与讨论和调查过程,不仅培养和发展了幼儿科学方面的能力,也拓展了幼儿的社会经验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入学准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让幼儿真正体会到自己参与活动的亲身体验,那些参与做决定的孩子会体验到一种健康的个人力量和自主。体会到与同伴合作分享交流的乐趣,让幼儿更乐观、自信的走向小学。
四、在游戏和生活中,让幼儿感知数、量及数量关系,并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会发生一个转变,在认知和学习技能上,也要有一个衔接,以便幼儿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和为幼儿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在幼小衔接方面,仍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更不能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要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如吃饭的时候经常让幼儿帮助摆放餐具,人和餐具数量相等,通过实物操作进行简单的加减计算,如一盒饼干有十块,吃掉五块,还剩几块,也可以两个小朋友合作用其他实物来玩游戏。关注天气情况,关注天气变化,气温变化用实际的气温数值感知冷暖的变化,自己学会根据冷暖增减衣物,根据天气情况和家人一起安排出行计划及所带物品。通过时间的运用培养时间观念,认识钟表。如晚上九点要休息,现在是八点,还有几个小时,早上八点之前要入园,根据路程最晚几点要出门?我们午休一般多长时间?每天几点离园?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幼儿园在家的哪个方向?认识东南西北方位。我们从家出发去幼儿园,先向哪个方向走?再向哪个方向走才能到幼儿园?回来时的方向顺序是什么?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学习,让幼儿慢慢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一名小学生。
五、科学的学习方法,耐心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能为幼儿入学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表现在:1.兴趣与爱好;2.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执着热情;3.对挫折的忍受力与意志力;4.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5.自信心欲好强心;6.远大的理想与目标;7.高报负;8.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成功的人并不都是智商很高的人,科学家也要具备非智力因素,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家长和老师为幼儿创设温馨的人际交往环境,家园合作对幼儿进行正面管教,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和人生技能。
综上所述,我们仍然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学习思维方式,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体现在科学活动中的幼小衔接,也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仍然要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参考文献: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