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每一节课都打造成高效课堂,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备课 高效课堂 预设 教研
正文: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项宏伟的工程,那么备课就好比施工之前的设计工作,设计好了,项目启动就顺利无比,反之,在实施工程中则会困难重重。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再现,而是要求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从实际问题出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获得广泛的学习经验。那么,如何备好一节高效课程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备学情
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混合运算的时候,教师要先了解到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掌握了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对100以内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进一步学习,据此,教师在本节课的教授中可以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进行教学;再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一节平移旋转时,教师可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游乐场情境作为导入方式,学生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两种运动现象的特点,接受新知识无形中就容易得多。
二、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起点和归宿,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针”,为整节课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地追求花哨,脱离了教学目标的教学永远也到不了成功的彼岸。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在确定单元主题内容的基础上,对单元进行整体分析而形成,重点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还要了解哪些目标是基础性目标,是全体学生必须达成的;哪些目标是发展性目标,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尝试达成的。同时,对于不同认知特点的学生,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关注不同水平的目标。
三、备重点和难点
一节好课,并不是所有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和堆砌,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订正即可,而对于有挑战性的难点问题,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完成难点的突破,学生要完成的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即为每节课的学习主题,学习主题要以数学核心内容为线索来确定。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预设出学生可能存在的各种困难,并做好合理的引导。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内容包括:数的认识,符号的认识、数的运算、数量关系、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等等。
四、备教学过程中所有可能的预设
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做出充分的预设,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要考虑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答案,预设的情况越多,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就越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领路人,无论孩子的思路偏向何方,教师都要把握好方向,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节中,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有剩余,我让学生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把7个草莓每两个放一盘,可以放3盘,还剩一个草莓的过程,课前我也做了大量的预设,打算将正确资源和错误资源作对比,在对比中找到余数的表示方法,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写了7÷2=3,没表示出余数,还有部分学生写了2×3=6,6+1=7两个算式,完全找不到我需要的正确资源,我再三提示学生要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分完有剩余的过程,强调用一个算式,结果列两个算式的学生把答案擦了,说没法表示,我进一步引导说分草莓是平均分吗?学生再次列出算式7÷2,分了几盘?我继续加以引导,学生写7÷2=3,剩下一个不表示行吗?学生继续写7÷2=3剩1,就这样,我需要的正确资源才逐渐出现。试想,如果没有充分的预设,如果没有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备好的课又怎能顺利进行。
五、课前充分教研
教师除了要提前备课,提前预设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外,更要重视教研工作,人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简单的“闭门造车”往往具有局限性,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应该把备好的课放在一起研究讨论,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方案,教研过程中不仅要研究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还要研究每一道习题的讲解方法,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等等。
总之,一节好的高效课堂,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学生,备课堂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田慧生,刘月霞等编著,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3.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