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鄢陵县人民路小学 陈彩
今天上午我讲授了《3的倍数特征》,在讲课之前我考察了学生的认知基础:
1.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2和5的倍数特征;
2.有部分学生在补习班已经学过3的倍数特征;
3.有部分学生提前预习过本节课;
由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总结规律,并知道为什么3的倍数特征是各个数位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更重要的是怎样在小组合作中体现人人参与,人人思维,特别是学困生,怎样让他们也成为课堂的主人,找到自我存在感至关重要。
上课伊始,出示课题《3的倍数特征》,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此环节贵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问题的引领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刻,孩子的问题很精彩:“3的倍数特征与2和5的一样都是看个位吗?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呢?怎样找出3的倍数的特征呢?”等等。这些问题紧扣本节课的内容,发人深思。
第二个环节,复习旧知,用做题的方式回顾2和5的倍数特征,本环节有点罗嗦,不够简练,其实可以让孩子自己说说2和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同时让学生说说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找出2和5的倍数特征的?这样可能更节省时间,同时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最大的败笔就是探索新知环节,此环节是这节课的心脏,学生掌握知识的黄金时段。为了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先让一个学生在100数表内圈出三的倍数,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圈出来,然后同桌交流你圈出的数有什么特征?
第一回合下来,那些提前预习过,或者在补习班学过的孩子,就要发挥出他的优势了,当汇报的时候,我偏偏不提问那些已经找到规律的孩子,故意提问学困生。不出意料,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就出来了----第一回合他们不会。
于是我又发起了第二回合,这次我要求小组合作,并且小组内分工要明确,让学习困难的孩子先说,优秀的孩子最后总结,如果学困生答对了给本小组加2分,孩子们像接到圣旨一样,开始进行激烈的讨论,此刻,教室里像炸了锅一样一片沸腾,经过五分钟的交战汇报开始。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部分学困生在集体的帮助下,不但知道了3的倍数特征,还能做最基础的练习题,小组内的同学为证实集体的智慧,还出题考考他们。此时,下课铃声已经敲响,我下面安排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带着遗憾离开了教室。
你这节课,我遗憾的是:
第一、平时小组合作训练的太少,责任分工不细,所以在第一回合中会有部分学生参与不到小组里。
第二、课堂时间的把控有问题,没有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点,所以导致没有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第三、课本的知识把握不准,在引用语、课堂问题设置方面,还需要再简练一些
第四、讨论的时间太长,张弛度没有控制好。
带着这些遗憾,我反问自己怎样的课堂才算是好课堂呢?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呢?脑海里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于是,利用中午的时间,出了几道题反馈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当我改作业的时候,竟然发现本次的作业的准确率竟然比上几次的还要高,此刻的我又沉思了许久,原来这样“失败”的课也有不同的效果,究其原因,我又有以下几点思考:
1.当你把课堂还给孩子,孩子会给你不一样的精彩,当让优等生来指导学习困难的孩子时对她自己来说也是一次锻炼,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延伸。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用儿童的语言想办法把这个小尾巴教会,所以他的讲解可能比老师的表达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2.对于后进生来说,在小组的帮助下找到了自我,也终于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争强了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根基。
3.解放了老师,在这节课上,老师只是引导者,没有太多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老师反倒更轻松。
4.备课时钻研教材,要把知识点把握准确,定位好课堂的薄弱环节和关键,同时,备课时还要备学生,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学生的基础,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在教学的路上,我还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地为学生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