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县人民路小学 陈彩
关键词:思维生成 多元化 教学资源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考虑问题或进行思维的习惯呢?怎样利用教学资源的生成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呢?我有如下思考:
一、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是思维生成的基石
2019年4月21日,有幸聆听了许昌市实验小学张红娜老师的《因数和倍数》复习课,张老师用猜概念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奇数队”“偶数队”“质数队”“合数队”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引人入胜,其乐融融。让枯燥的数学课顿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学生容易错的概念知识点进行了巩固和提升。
一个“串串门”勾起了偶数与奇数的关系,让数的奇偶性注入了生命的力量、学生和奇偶数的对话,把孩子带到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的深度思维得到了锻炼,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善思、勤思、乐思。学生这种思维的生长才是数学课的本质,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正真体现。学生不但说出了“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这两个基本性质以外,学生还说出了“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奇偶性。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能力又一次得到提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在有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在认识抽象的数学原理时,仍需以具体形象的食物或图片为载体,借助直观来完成有抽象思维的过渡。张老师的数学活动生动、有趣。学生的认识经历一个思维跨越,在原有的数学逻辑分析能力上思维得到了升华。五年级是学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起步阶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数学高阶思维的发展。
二、多元化的评价促进思维生成
在课堂上教师应开启慧眼,认真倾听,关注学生的注意力、神情、动作表现等,并把握求之不得的良机,捕捉瞬间的“生成”,运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让思维的生成变成课堂的宝贵资源。
一次数学课上,在研究《6的倍数特征》时,同学们小组内讨论,此时学生了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孩子们就像雀跃的鸟儿一样在教室里叽叽喳喳讨论着、商量着、尝试着。贾浩然同学第一个代表他们小组回答,他说:“3和任何偶数相乘的积都是6的倍数”,我及时表扬他善于思考,同时顺势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2和3都是6的因数,而是2的倍数的数都是偶数,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时有同学反驳到:“0也是偶数,但是0乘3还得0,而0不是6的倍数,我觉得应该满足一个条件”。我抓住时机赶紧鼓励学生:“你真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课堂又一次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学难点在学生一次次的辩论中不攻自破。教师适时抓住了有效的生成性资源,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元的表扬激发学生的思考,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孩子敢想、敢回答、敢提问。学生在辩论中自主探究,同时让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及时捕捉的教学资源,为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
三、精心的教学设计让思维更活跃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活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而是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自主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这需要教师组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去思考、探索、体验、感悟,经历实实在在的数学“生成”过程,所以精心的教学设计会让课堂更出彩。
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让同学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我先从通分、约分开始,通过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梳理、引导,让孩子积极思考,并总结出通分与约分的规律及计算的技巧。例如:1/2和1/3,同学们发现,通分时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而且通分以后1/3的分子变成了1/2的分母,1/2的分子变成1/3的分母,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总结出一个规律:1/m+1/n=n+m/mn;1/m-1/n=n-m/mn,其中n大于m 且mn均不为0。孩子们的智慧太神奇了,太有力量了,我不由得为他们有价值的思维点赞,看来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思维是不可估量的,真正让我体会到了深度思考的力量,学生勇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这些其实是孩子一辈子的财富,也是上数学课的真正目的。为了让优等生吃得饱,我出了一道挑战性的题“1+1/6+1/12+1/20+1/30+1/42”,刚一出的题目,教室里像炸了锅,有的说先通分前两个加数,再通分中间两个加数,再一步一步计算;有的说找出所有分母最小公倍数,然后进行计算;他们讨论着、商量着、计算着。突然有一个同学举起手来说愿意给大家讲一讲,她边讲解边把结果写的了黑板上,同学们听得特别认真,一直到下课铃声响起,我们依然沉浸在课堂的乐趣中余犹未尽。
四、巧用错误资源让思维碰撞火花
讲解《图形运动(三)》时,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的看到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我特意制作了一个风车,刚一出示风车,杨璐豪同学大声嚷道:“风车是顺时针旋转的”。全班学生顿时哄堂大笑,他十分发窘,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对他能积极回答问题给予肯定,同时让全班同学一起探究问题的根源。经过试验,杨璐豪居然发现:风车的旋转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当向前移动时,风叶的转动带动空气气流顺时针旋转;当向后拉风车时,风叶带动气流逆时针旋转。此刻,全班学生的视线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他身上,他像一个获胜的将军一样充满了自信和快乐。
课堂上的学习学生难免会有错误,如果这些小差错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学生后继学习,甚至阻碍学生的发展。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和发挥“错误”这一教学资源,真正挖掘出蕴藏在“错误”背后的内涵,化错误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化错误为教师教学的智慧,学生不仅能感受自己的变化与成长,还能体验到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和交往的乐趣。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提供机会让出错者以“错”引“思”、以“错”促“思”’通过错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数学应该是思维“生成”的数学,这样的数学才真正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真正是有价值的数学,真正使每一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的数学课堂才会“生成”一片精彩!
参考文献:
[1]马云鹏《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出版;2014年第9期
[2]唐爱华;课堂可以预约出精彩[N];现代教育报; 2004年
[3]韦有智;数学课堂——师生生命成长的舞台 [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 [C];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