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自我修行
陈彩发起了2019-08-01
1
回复
14
浏览

  砥砺奋进  自我修行          

——“三名”工作室培训心得

                                     鄢陵县人民路小学  陈彩

   小雨沥沥,断线玉珠般落到路边的小水洼,我像一滴未入水洼的雨滴,随性而起,却随风而落。伴着清鲜的细雨我来到浙江师范大学,参加许昌市教育局精心准备的“三名”工作室主持人(助理)提升研修班。本次培训既有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专题讲座、讨论互动、观摩研讨、课题研究的理论培训,也有亲近校园、体验名师风采的实践锻炼。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人常说:“一个名师成就一门学科,一个名校长成就一所学校,一个名班主任成就一群孩子。”作为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才是自己幸福教育生涯的基石。嘉兴教育学院研究处处长吴磊锋以《名师工作室经验介绍》为题作了专题报告,他从夯实研讨、聚焦课堂、修炼内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研讨环节是课堂的切入点,通过研讨让教学设计更优化、更合理、更完整、更具有艺术性。通过研讨,老师可以发现课堂的不足,研讨让老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展示自己的风采。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多维度研讨方式,让骨干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直播骨干教师的线下活动,利用资源共享,互相交流,激发全体成员的内驱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讨方式是提升工作室成员凝聚力最有效的方式。

   课堂教学是着力点,针对自己课堂教学,通过听、评、议、磨、思的研讨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让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落脚点,结合学生个体探索学科发展的规律,践行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课堂研究时,要鼓励工作室成员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让不同的老师得到不同的展示,让专业成长的不同手段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促进每一个老师不断成长。

   内功修炼是立足点,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是教师内功的“老四样”,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除了这“老四样”外,还要有命题、专业阅读、人文思考、课堂互动的基本功。读一本好书,讲一节好课,出一套好题,更是老师专业提升的途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做一件事情都让老师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有所触动,才能提升教育的幸福指数。

   听了吴教授的讲解,对工作室的引领、示范、辐射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这种引领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真谛,让有灵魂的教育在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中驰骋,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

   在大数据时代,高科技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样也带动着教育的变革。浙江省网络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阮高峰的《智慧教育时代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题报告,让我们领略了科技时代的教育发展。“假设存在时光隧道,现在的学校离智慧教育还有距离吗?”阮教授这个疑问让我陷入深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发展着,从思想改变课堂,行动改变课堂到信息技术改变课堂,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具有时代性。教师也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义乌中学特级教师杨大胜的《名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让我明确了工作室的方向,他给工作室成员安排任务明确,目标清晰。他开展了同课再构活动,把课堂设计发给骨干教师,让骨干教师根据新课标进行修改,第一个老师课堂展示完以后教学设计重新调整,另一个老师讲解,根据出现的问题再进行调整,这样的反反复复研磨促进老师更好地成长,更有利于评价教师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捕捉教学资源,更好的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构建学生有意义的价值趋向。

教学因交流而精彩,因思维的碰撞而触生火花。专家的高屋建瓴让我茅塞顿开,清晰了工作室的任务和成员成长的轨迹,明确了工作室的方向,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带动全校教师共同成长。

    浙江省功勋教师郑志湖的《共同探索 追求卓越》专题报告,从名师工作室建设到名校长工作室的创建做了经验介绍,内容充实,语言幽默。他坚持“引领教育人生,陶冶专业素养,培养领军人物,打造高端人梯”的宗旨,构建一个学习型、合作型、科研型、实践型,成长型、辐射型的新型工作室,使工作室成为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聚集地,未来名师、特级教师的孵化地,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成长的平台,能量辐射的中心,让工作室成员进入自主发展的快车道。

    郑校长在实践中让老师形成共识,让教师把教育工作当成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用名师的标准来修炼自己,让教师具有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意识,养成自主规划,自主反思,自主发展的习惯。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方面他特别提出:让读书成为工作室成员的一种生活方式。要求一年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50多本,撰写读书报告不少于8篇,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教师通过阅读、反思和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他们具有所教知识方面的前瞻性。另外,通过读书交流会、专家报告会、课题研究、专题论坛、同课异构、说课评课等方式,让不同理念的交融,不同风格的交汇,不同智慧的碰撞,形成一种能力,促使成员与导师、成员与成员之间共同探索,共同进步。

    郑校长在班级管理中,从一日常规梳理到发现问题研讨,再形成班主任德育课程。特别是他“树形象、做榜样、重品行”的理念让我真正体会到班主任的责任之大,任务之艰。

听了郑老师的报告,我深深地感受到,做教育要用心做好,用力作对,用情作美。要有一颗执着的心,坚持、坚持再坚持;要有一颗大爱的心,资源共享,达己达人;要有一颗真诚的心,用团队的力量带动一批人成功。不断思考、探索、创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励学励行,维学维新。

   吴小军校长年龄跟我差不多,他每学期教两个班的语文,每周要上18节课,担任班主任,每年要出去做一百多场报告,还担任学校的行政工作。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写四份日记(工作日记、行政日记、女儿日记、个案日记)。28年,他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自己的学生,献给了自己的女儿。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每天坚持写教育日记,既能记录自身历史,明确重点、难点,又能促进自我反思,加强经验分享,完善人格修养。

   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优秀教育者与平庸的教育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善于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一个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但只要我们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我们就会继续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

    五天的学习,让我时而激情高涨,时而热血沸腾,时而凝神思考,时而思绪万千。让我重新认识自己,在自己专攻的领域内纵横开拓、深入研究,不断升华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育人情怀。充分认识到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教师走向卓越的基石,丰富教育的实践和厚重的知识底蕴是教师走向卓越的双翼,我愿插上专业的翅膀,砥砺奋进,自我修行,引领我们的团队在教育的蓝天上自由翱翔。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