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引领 共育成长--郑州大学培训心得
郑晓婷发起了2019-11-02
0
回复
25
浏览

2019年10月18日至20日,“第十届核心能力视角下的深度学习研讨与名师课堂引领培训会”在郑州大学隆重召开,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培训。专家们教学理念前沿,教学形式新颖,教学过程精彩,课堂呈现高效,语言诙谐幽默,让我们近距离地领略了小学数学届久负盛名大咖们的风采。名师不愧为名师,他们的课堂真的能称作“名师课堂”。

短短两天半的时间,我收获颇丰。每一位大师都有自己的授课风格和特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徐长青、华应龙、刘伟男、牛献礼、仲广群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人惊叹!

徐长青老师执教的《数学两环》课,徐老师先用“理发师的困惑”小故事创设情境,他用不同的声音来讲述人物间的对话,还配以拟声词“吱扭”开门、关门时的声音,绘声绘色的讲述,一下子把学生带到故事情境之中,最后“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很纳闷”,巧妙地安排引发学生思考:理发师的困惑到底如何解决?这个有趣的小故事简单明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对话,却让学生产生质疑,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们直奔课堂的主题,充分体现了情境教学的价值。

听徐老师的课,简直像在观看学生们玩游戏。徐老师整节课下来,看似在与同学玩游戏,却又在不知不觉中,挖掘到了游戏中的数学问题。以至于到了下课时间,学生依然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徐老师说:“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孩子的老师,而是在孩子困惑、徘徊、乃至错误时等他的人”。这句简单的话却发人深省,让我们不自觉审视自己,有没有做到引领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我崇拜已久的华应龙老师执教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一课,华老师围绕阅兵开始设疑,以国庆节大阅兵为材料,围绕阅兵中看到的各种精彩瞬间,让学生思考并插入三个有趣的故事:第一回:破解“6米”之谜;第二回:为了神圣的那一刻;第三回:如果我来解说“东风——41”。通过阅兵中的三个数学故事,告诉学生阅兵中的“美”背后也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之前在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有数学的地方就有美”。课堂与生活的结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孩子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小学特级教师牛献礼老师执教的《工程问题》,这是一节数学模型课,牛老师运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生活的故事。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需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建立数学模型。要建立数学模型,就必须要经历想象、归纳、推理等过程,在建立数学模型过程中同时渗透抽象、推理等数学思想,这些数学思想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仲广群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更是幽默风趣,让人回味无穷。这节课首先出示的是王大虎和王小虎上学的两种具有鲜明对比的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推和反推两略,“这两题长得好像哦”幽默的话语引导学生寻找两题的区别,解答方法的区别,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补充中找到了区别。“玩计算”环节,平时我们见过的都是单独倒推的计算,仲老师设计了“抢12”和“猜年龄”一个题串,既要运用正推也要运用反推,让学生感受两种方法的区别。沟通了正推和反推两种思维,我受益匪浅。

 仲老师的“助学课堂”里,绽放出童真、童趣、童乐;充盈着掌声、笑声、辩论声;洋溢着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这样的课堂才是值得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奋力追求和用心经营的课堂!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名师名家们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典型性的魅力课堂让老师们受益匪浅,也为老师们打开了一扇思考之窗。

通过名师的课堂,我有几点感受:(这些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欠缺的。)

一、 他们对学情比较了解。

二、 小组合作有时效性。

三、 课件和板书没有丝毫重复。

四、 练习题设计有梯度。

短暂的三天学习结束了,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难得地学习机会,让我们近距离领略了名家的风采,同时也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喜悦。以后,我会把学到的方法在生活中实践,落实到课堂上,内化于心,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后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然后能为师。专家们的课,精彩纷呈,熠熠生辉,而他们的背后是不断的充电和努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教育永远要走在发展的前缘,更需要我们不断充实自己,创新理念,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