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教学策略
xcxchc发起了2020-11-20
29
回复
67
浏览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学困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八年级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我对我们学校七、八年级学生进行调查,300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2%,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5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90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8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1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26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例如,七年级一开始学习负数,学生从小学的唯一答案,到了中学要分类讨论,并且答案不唯一,使学生很不适应。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例如,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不过关,导致解一元一次方程就解不好,也直接影响了后面的数学学习,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不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导致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八年级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出现了几何和函数,数形结合的思想要求比较好,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学困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八年级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我对我们学校七、八年级学生进行调查,300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2%,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5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90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8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1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26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例如,七年级一开始学习负数,学生从小学的唯一答案,到了中学要分类讨论,并且答案不唯一,使学生很不适应。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例如,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不过关,导致解一元一次方程就解不好,也直接影响了后面的数学学习,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不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导致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八年级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出现了几何和函数,数形结合的思想要求比较好,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学困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八年级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我对我们学校七、八年级学生进行调查,300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2%,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5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90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8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1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26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例如,七年级一开始学习负数,学生从小学的唯一答案,到了中学要分类讨论,并且答案不唯一,使学生很不适应。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例如,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不过关,导致解一元一次方程就解不好,也直接影响了后面的数学学习,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不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导致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八年级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出现了几何和函数,数形结合的思想要求比较好,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学困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八年级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我对我们学校七、八年级学生进行调查,300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2%,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5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90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8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1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26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例如,七年级一开始学习负数,学生从小学的唯一答案,到了中学要分类讨论,并且答案不唯一,使学生很不适应。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例如,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不过关,导致解一元一次方程就解不好,也直接影响了后面的数学学习,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不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导致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八年级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出现了几何和函数,数形结合的思想要求比较好,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学困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八年级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我对我们学校七、八年级学生进行调查,300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2%,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5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90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8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1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26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例如,七年级一开始学习负数,学生从小学的唯一答案,到了中学要分类讨论,并且答案不唯一,使学生很不适应。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例如,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不过关,导致解一元一次方程就解不好,也直接影响了后面的数学学习,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不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导致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八年级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出现了几何和函数,数形结合的思想要求比较好,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 43838 2020-11-21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学困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八年级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43838 2020-11-21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43838 2020-11-21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所有回复
  • cuihongchao123 2020-11-20

    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cui123 2020-11-20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cui123 2020-11-20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fgxsrtg 2020-11-21

    教会学生学习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fgxsrtg 2020-11-21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fgxsrtg 2020-11-21

    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43838 2020-11-21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学困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八年级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43838 2020-11-21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43838 2020-11-21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ejje 2020-11-21

    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