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分析、理解和推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造网络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因。
调查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共100名学生)
原因 |
兴趣 |
考试 |
一般 |
百分比
|
20% |
72% |
8% |
从上面调查的结果可知:学生对数学有厌学的情绪,这就说明,数学的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演练习题的训练,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不能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和兴趣。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从教的角度说,教师应该努力创设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中经历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学生过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因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并主动去认识它,探索他的一种倾向,使内部动力中最实现、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
只有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过程中,可以借助讲故事、游戏等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数学课堂。
引入新课的新颖,也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当切入新课时,学生都抱有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使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还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美去感染学生,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自主地探索学习。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投影演示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来了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没到齐,便说:“该来的没有来。”过了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个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说:“我又没有说他。”结果三个全走了。动画结束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说:“主人的朋友为什么走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如果是我,我也会走的。” “为什么?” “主人说的话表达意思容易让人误解。”“对,所以说话的目的要明确,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很好奇,同时,激起学生的探索欲,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整节课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也积极主动去寻求知识。
要想上好一节课,引入新课是很重要的,刚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课堂情景,激发参与课堂兴趣
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氛围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使他们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敢想、敢问、敢创新,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幽默感在教师的语言修养中占据特殊地位。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从抽象、机械的书本中看到生动鲜活的现实,教师如能做到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就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表象,便于其充分感知教材,并最终深刻的理解教材。例如: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将它比作爬山:单调递增——你每走一步,你的位置就高了,随着你步伐的增多,你的位置越来越高,那么就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也增大;单调递减——如下山,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而减小。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在重点、难点,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向量的加法和减法》时,提问:上节课所学内容:“向量与数量的区别”
生:向量有大小和方向的量,不能比较;数量有大小,可以比较大小,可以进行相加相减。
师:既然说向量不能比较,那么,它能否相加相减?
这时,许多学生开始在练习本上画,激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探索,向量能不能相加呢?在他们的心中产生了疑问。从这可知,学生实际上对新鲜的知识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能抓住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 让情感充满数学教学课堂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信心,那怕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安慰和鼓舞。
二、巧妙设计活动,引导思维参与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本身是与苦燥、呆板的数字打交道,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小,教师如果再照本宣读,对学生没有新鲜感,不能激活学生学习的情感,那么,学生觉得无趣,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感觉学数学太苦太累,没有意思,而真正给学生情感陶冶和智慧提升的鲜活的数学却消失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考虑如何巧妙设计有效的活动,将静态的结论性数学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有效地发展数学思维,是心、眼、口、手、脑的全方位接触,“多功能'”协调。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时。应从每一个学生实际出发,立足于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他们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对学习充满信心。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认真备课,分析教材,备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并积极参与数学教学。
(一)、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在授新课时,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创设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思维过渡为直观的实体,从中得到要学的知识。所谓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过程,动手操作,学会用眼观察,学会动口表达,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的形状内化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时,用几个小正方形摆成立体图,1、根据立体图画平面图;2、由平面图画立体图。对学生来说,书上的立体图比较抽象,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比较难。所以,在上课之前,给他们布置作业:做十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当时,学生感到很疑惑、惊奇,我说:“明天你们带来,用处很大。”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模型,他们的积极性很高。第二天上课了,我叫他们拿出他们做的模型,摆成两行,第一行4个,第二行2个,第一行上面再平放2个,第二行竖放2个。好!现在我们来观察图形:正上面你看到几个小正方形,整个图形是什么形状,并把它画下来。学生们很兴奋,都把头探到上面,兴高采烈。一会儿,他们都举起手来:“我们画出来了。”“很好,你们是很聪明的。下面画出左侧面、右侧面、正面。”我一说出来,他们就说:“这难不倒我们。”之后,我画平面图形,他们摆立体图形。他们相互请教,相互帮忙。整节课下来,他们一直处于兴奋,愉快的氛围中,感到很快乐,同时,空间的想象图形真真实实地展现在眼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每个学生都能接受。
记得还有一次,月考试卷有这样一题:在下面这个图形中,如果折成正方形,与2相对的数字是( ),与6相对应的数字是( )
|
6
|
|
||
2 |
3 |
4 |
5 |
|
|
1 |
|
他们做得不好,在评卷时,我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让他们动手用制作一个如图一样的图形并标上数字,然后折成一个正方体,他们都知道答案了,很高兴,有一种获胜的神情。这时,我在黑板上又画出一个展开平面图形,我的话还没有说完,他们异口同声地把答案说出来了。我又问:“你们找到规律了。”“老师,我们找到了,我们也知道每一个问题自己动手、动脑,肯定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很好。恭喜你们了,又积累点知识。”从这个实例来看,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感知中理解,在理解中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明白要解决问题,必须建立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乐于从事自主探索学习的数学活动,这样,不仅理清了条例,同时也展示了自我与个性,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从此,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达到知情合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参与数学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使他们的认识在不断提高,能力在不断得到培养,情感在不断升华,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历经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并从中感受和体验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处于兴奋的状态,思维能力也提高了。
授新课时,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参与数学教学 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数据的分析——方差》,这节课主要讲数字的计算,较苦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列举了学生比较感兴趣、比较新鲜的例子:今年咱们学校选拔射击手,在咱班选了两名学生,成绩已经出来了,到底选上谁?今天你们当裁判,现在我把成绩列出来。”
甲 |
9 |
10 |
10 |
7 |
9 |
10 |
7 |
9 |
8 |
10 |
乙 |
10 |
8 |
9 |
8 |
10 |
9 |
8 |
9 |
9 |
8 |
学生带着猜疑的心情认真地计算起来。有的学生说选择甲:甲的平均分高,得满分的多;有的说选择乙:乙比较稳定,都集中在9环左右。各说各的理,争辩是非,都想用自己的原由推翻别人的观点。这时,教师不要说出答案,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的潜能,得出自己的答案。这样,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思想,表现自我的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间接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同时,因自己富有创意的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与成就感,促进了学生乐于自主学习的
三、让爱荡漾在学生的心中
我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真挚的爱,让每个学生都阳光灿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对学生怀有真挚的感情。只有情感交融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拉进师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才能赢得学生深深的爱戴。
总之,在数学教育中,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钻研,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让学生自己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主体,有自己的知识经历和积累,增加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数学课堂。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