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崔红超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教师要以数学课堂教学为舞台,利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文从不同的几个方面提出了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 新课程 数学教学 探究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 创设情境 学习兴趣
实行新课程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轻视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象呢?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其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探究性教学,强调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创新能力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探究的动机。
“主动性”对探究性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激发探究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兴趣是发展探究能力的动力,如果学生带着好奇心引发的强烈求知欲进行探究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并积极去探究,对探究能力的提高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可以提出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协调、师生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就是要创设一种能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教学情让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设情境,就是发挥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唤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机。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节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动画片场景,同时配一段数学诗:
悟空顺风探妖踪,千里只行四分钟。
归时三分行六百,风速多少君知否?
请一名学生解释诗歌大意:孙悟空顺风去查妖精的行踪,仅用4分钟就飞跃1000里。逆风返回时3分钟走了600里,问风速是多少?
师生共同分析,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设悟空的行走速度为x里∕分,风速为y里∕分,则
然后由每个同学自行解方程组。
这个例子是学生喜欢的场景,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例子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动机,使学生主动想去探究,主动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看、听、想的过程中愉悦地获得数学知识。这样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地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主动愿意去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设置疑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贵有疑,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才会对探究性学习有兴趣,才会主动去探究。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究,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探究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较强的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设置障碍,故意制造疑团和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这样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三、合作学习, 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小组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学习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合作学习过程中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学生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数学活动,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探究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懂得了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纸棒和小图钉,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探究用小纸棒做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形状是否会改变?
多边形 三角形 四边形 五边形 六边形 …… 形状是否会改变
多边形 |
三角形 |
四边形 |
五边形 |
六边形 |
…… |
形状是否 会改变 |
|
|
|
|
|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小组之间竞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果多!结果反馈,三角形的形状不会改变,但其他多边形的形状会改变,这就是说三角形是具有稳定性的图形,其他多边形都不具有稳定性。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更好的地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我们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再进行组际交流、归纳总结由实践操作得出的探究结果,并从理论上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验证。在小组活动期间学生求知的热情特别高涨,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加强了沟通,个性得到了张扬,潜力也得到了发挥,同时,教师巡视诱导,及时评价和指导,起到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作用。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的探究能力会得到较快的提高。
四、鼓励提问,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问题看来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厌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达成共识。这样的课堂气氛会非常融洽。学生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的结果”的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化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条件给学生大胆猜测想象,并给予引导。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不管正确与否,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问题也不能简单的否定,更不能责怪,这对于学生养成敢想、敢说、敢问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探究科学真理的内在素质非常重要。
五、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进行实践探究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的过程,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凡是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都让学生去实践,并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三角形边的关系后,教师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如果请你用21分米长的木条制作一个三角架(材料必须全部用上,三角架每边长取整分米数),想一想,有几种设计方案?”再次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强烈动机和兴趣,进一步使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的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六、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去积极主动探究,进而使学生去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应既要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例如我在新学期刚开学时上第一节课时,没有同学发言,于是导入以该班级是学校的先进班级为切入点的例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大胆发表意见,并且鼓动说:“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英雄,老师相信你们个个能成英雄。”第一个同学发言后,我带头用掌声给予鼓励,接着说:“第一个同学的发言就这么精彩,相信其他同学一定也想表现表现!”“你瞧,通过努力,你说得非常好呀,你非常成功,祝贺你”……在我不断地激励下,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勇于去探究新的问题,这一节十分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背景下,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否能取得实效,取得多大成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些探究的方法,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才会使课堂充满生机,才会最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尹安群·上好课: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许芬英、郑伟君·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M]。延边教育出版社,2008。
[3]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英雄,老师相信你们个个能成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