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都是人们合作探究的结果,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张扬。综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运用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活力,学生知识、经验、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在08-09学年中我校七年级数学教研组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较强的优势,它能使群体和个体同步全面发展,但它也会出现一些弊端,能正确分析和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会使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更加实用和高效。
一、合理分组
每个小组4-6名学生,其中每个小组均有男有女,并包括成绩好的、中等的、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为了取得最佳的合作学习效果,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应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为了使学生合作成功,还必须使学生在自己组内感到愉快。因此,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前,我熟悉掌握了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和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先让学生表明愿意和那些同学在一起,分组时,应尽可能给予考虑照顾,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好伙伴和他同组,从而促进小组内部有效合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首先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目标一旦确定,每个成员必须遵从,但合作学习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懒汉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必须分工明确,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的分工任务,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协助他人。每个合作小组有组长、记录员、评分员、汇报员,各负其质。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每周期调换他们的任务。
二、“合作学习”模式
在分组分工的基础上,最关键的一环就是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
4.全班交流。在组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派各组的报告员向全班交流,同时把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要求其他组帮助解决。教师在这期间可适当提供材料、观点帮助学生解疑。 各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和其他各组同学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大家共同切磋,共同分享讨论研究的成果,共同纠正错误,优化思想品质,提高学习能力。这一过程,教师注意不要轻易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应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5.学习效果评价。从合作技巧、合作效果、合作是否愉快、进步程度等四方面对合作小组和个人进行评分评奖,并做好记录,填写在各小组的学习卡里,也可以用喜讯的形式在班上公布或向家长报喜,激励学生再接再励,更上一层楼。评价可分层次进行:(1)学生的自我评价。个人有什么收获、经验或教训,都可以在小组或班上进行自我评价;(2)小组成员相互评价,个人从组员相互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或不足,用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3)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之间的合理竞争;(4)教师对小组或个人的评价。一般以小组评价为主,个体评价为辅;评分可以分为“达标分”和“进步分”两种,重在发展性的评价导向,鼓励人人达标,组组夺标成功。
三、合作学习的实施
数学课堂中,怎样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我认为在合作 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在实践与探索的感想与体会:
1.创设情趣,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 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 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参与活动,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以及与他人的讨论,寻求合理的答案,使他们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2.活动操作,培养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片段。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要求将一个正方体纸盒沿着掕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方法和规律。通过操作,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通过合作,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3.引导质疑,激发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可大大激发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4.小组讨论,提高思维训练的合作效率。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 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当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只一种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即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可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观察、比较 、发现、归纳等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锻炼,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5.相互交流,增强思维创新的合作能力。
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小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小组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互相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还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
四、合作学习的成效
1、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自主是人非常重要的品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体现出对于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自主性,其自主意识大大提高。
2、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在与其他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面对很多信息。这需要他们对这些信息吸收、辨别、筛选、矫正、剔除。小组合作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在不断地实践中,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提高了,能力增强了。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数学活动,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懂得了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4、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发问的精神就没有发展和创新的潜能。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意见并不是一味地盲从,在讨论中敢于对教师发问,对教材发问。从文本到文人,从知识到能力,学生的发问多起来,有些问题的探究直接促进了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
五、合作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其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则成了一两个人的发言中心。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兴趣的激发,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氛围,同时应加强对组长的培训,让组长协调好,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合作技能和品质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交往机遇,加强生生、师生的沟通,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