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4-6名学生,其中每个小组均有男有女,并包括成绩好的、中等的、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为了取得最佳的合作学习效果,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应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为了使学生合作成功,还必须使学生在自己组内感到愉快。
1.创设情趣,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 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 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参与活动,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以及与他人的讨论,寻求合理的答案,使他们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2.活动操作,培养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片段。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要求将一个正方体纸盒沿着掕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方法和规律。通过操作,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通过合作,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3.引导质疑,激发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可大大激发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4.小组讨论,提高思维训练的合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