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先军 湖北李先军欢迎你光临
前面发了一篇文章:不要让“你真棒“干巴巴地呆在那。
襄城职高覃全喜老师说:鼓励教育要与批评教育并存,有对比,鼓励教育才有效。大家都去鼓励教育了,孩子就会受不了一点委屈,批评一下可能就要跳楼。这也就是第一个“你真棒”是有效的,糖吃多了就吃腻了,我们就要给他们换巧克力吗?我们还要让他们吃苦瓜才行,不能一味迁就!
我同意覃主任的主要观点。
我一直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批评,也不能少了体罚(当然要有度)。
明明知道规则的内容,明明知道不应该违反规则,却还是不把规则当回事,有意无意经常违反,这种现象,这样的学生,不批评怎么能行?
我这里说到体罚,你可千万别认为我是在公开支持体罚啊。对于不诚实、不文明且屡教不改的孩子,适当的惩罚也许比说教有效。这里有个度要把握好!控制不住局面的,不要用!不是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考虑的,而是按自己的喜好来行事,禁止用!不能有效管控自己脾气的老师,绝对不能用!我们见到有家长打死自己孩子的悲剧,就是家长不能管控自己的脾气,越打越来气,越打自己越不能掌控自己。
批评有据
批评人,一定要有真凭实据。
批评人,一定要讲道理,以人为本,切不可想当然,切不可感情用事。
A考试分数比平时高一大截,老师会猜测A成绩的真实性,这时,你一定不要批评,因为你没有真凭实据。
有可能A最近的努力有了效果,有可能A对这一总分内容很“有感觉”。如果你批评,或者你没有批评,只是表示了怀疑,后果都将不堪设想——有可能毁了孩子!
即使A真的有抄袭或夹带,由于你没有真凭实据,A的内心对你的批评是不会服气,可能还会继续上演“魔高一丈“。
有据,也不一定一定就要批评,有时候,宽容、包容,是比批评更有效的教育。一般地,我有一个简单原则——事不过三,第一次,原谅,第二次,还是可以原谅,第三次,那就不行了。
比如,A迟到了,他说路上堵车了。我不会批评,因为这很正常。又迟到了,又说堵车了,我就会问一句:为什么不提前一点?第三次,那就必须严厉批评了。
批评有度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教师的批评,有的学生不仅接受,还表示感谢;有的学生嘴上接受,表现的还怪诚恳(好汉不吃眼前亏),内心不知道是不是服气;有的学生,应该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借口,把所有的错误都推到他人身上,典型的不担责;有的学生,犟的很,脾气还大的很,教师没批评两句,就发火,怼老师......
批评学生,需要遵从“有理也要让五分“,毕竟,他是学生,是成长阶段,不必过于追究,当对方意识到错误,就可以停止了。
许多时候,教师的批评,还需要学生自我消化,还需要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去感悟,去体会。一批评,就见效,可能性不大。
班主任要善于遗忘。有的老师喜欢把一个学生的错误用本子记录的清清楚楚,喜欢算总帐,还把这当经验到处交流,我是非常不赞成的。学生就是学生,偶尔的错误,太正常了!
想想我们自己吧,我们上学时,做过多少不合规的事?所以,不必苛求。
今天下午我听英语课,看到一个学生的留言:老师,也许您的孩子也有这一样的想法。
所以,不必因为一点错误而批评过度。
作为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心里要有预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对于陌生的学生,不熟悉他(她)的情况时,最好不要批评。
我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却还差点丢了性命。一个学生在教学楼玩手机,我只是提醒他拿回去,并没有批评,结果,唉,也怪我自己,内心没有想到最坏的结果。
批评有抚
挨批评了,心里都是不好受的,无论我是不是有错在先,无论我是不是认识到错误,无论我是不是表现得很大度。
所以,批评之后的安抚是很有必要的。
很多老师知道这一招,但是我们来看看几种安抚方式,哪一种更有效。
X、Y两个同学打架,起因是X给Y取外号,Y不喜欢这外号,认为这外号里带有侮辱、嘲笑,于是动了手,然后就打起来了。
老师在批评了X之后,
A老师:这次主要错误是Y,因为他先动的手
B老师:有的人不够大气,不大度,少跟这样的人一起玩
C老师:犯了错误不要紧,谁都会犯错误,我也会,我们绝对不会因为你曾经打过架而对你另眼相看,我相信你的本色是又红又专的
D老师:(笑着说)你准备给我起个啥外号?起好外号后,跟我说,看看你的水平咋样,看看你对我是不是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