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德性的理解 --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感想之二
yangrui7406发起了2019-06-23
0
回复
43
浏览

对教师德性的理解

--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感想之二

许昌实验中学  杨锐

叶澜老师主编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的第二部分,其主题是教师德性论。它讲到,教师德性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然后它又从教师德性的核心构成以及教师德性的养成等方面,来告诉我们老师,教师德性对于学生和教师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说一下自己对教师德性的理解。

一、“教师善”是教师德性的核心

本书讲到“从某种程度上,教师善就是指,教师能充分调动积极的教育情感和坚定的教育意志,去践履笃行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信念,它以肯定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及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为前提,并充分展现教师的力量。”这段话其实从以下几个层次在阐述。

第一,教师要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感和坚定的教育意志。

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选择了与清贫为伴。商人是做不了教师的,因为商人一切以利益为重,他们永远要追求成本以及受益,然而教师却从不能计较这些。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坚定自己的教育意志,从教育中体会自身的价值所在,体会自己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体会学生的成长带给我们的成就感。而这些感觉都能让自己不用纠结于利益所得,因为尽管我们生活上清贫,但精神上是富有的。其次,我们教师还要在体会成就感的同时,去感悟教育的魅力,去感悟学生们带给你的快乐,带给你的幸福感,从而培养自己的教育情感。只有具有了坚定的教育意志与深厚的教育情感,才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有能力为学生做有益的事情。

第二,教师要懂得利用正确的教育规律去实践教育行为。

我们教师如果没有按照教育规律去做事,有时一片好心也有可能造成不良的结果,虽然说它算不上不道德的行为,但是也不能算作善。所以,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这样才能正确运用规律。

第三,教师要明白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要尊重每一个鲜活生命的不同个性。

我们教师必须要清楚:不同的学生,因其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等很多方面都不同,所以我们还真不能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在学习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在处理问题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处理的方式不同;在和学生谈话时,对不同的孩子谈话的语气语调内容都可以不一样…。只有这样,老师才真正做到了尊重每一个学生。

第四,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有能力、有意识、主动地为学生做有益的事。

这一点,不用更多赘述,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有能力去为学生做有益的事情,而且,能力却强,对学生的帮助就越大。否则,他就失去了作为教师的价值。

从上所述,“教师善”是教师德性的核心,教师要把教师善修养成为其职业道德、职业生活的现实行为、习惯和信念。

然而,由于现实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影响(这种压力来自于家长的现实需求),由于社会对教育评价的不正确导向,高分数和高升学率成为绝大多数学校的追捧。此时希望我们的老师要明白,分数只是阶段性的,而优秀的品质才是伴随学生一生的。所以,作为教师就不能只关注分数和成绩,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考虑,正如周国平所说“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实用,要贯彻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当然,我们教师更希望:社会可以用一种更合乎人性的道德标准,以一种教师能够追求并达到的教育理想来衡量教师;可以把那些促进受教育者身体和精神健康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称之为教师善;可以把那些实现这个理想、关心自己和受教育者,并为每个受教育者的和谐、最佳发展而孜孜不倦工作的教师称之为具有教师善者。那么我们的教育的希望和生机就不会消失,我们的受教育者的朝气与活力就会越来越旺盛,自尊感和自信心就会永存。

二、“教师公正”是教师优秀的个人内在品质

教师公正就是指,教师把每个受教育者应得到的合理需要、合理评价给予他。这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不偏袒,不偏心,对待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出身、不同籍贯、不同亲疏关系的学生,一视同仁,满腔热忱关心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全心全意教育好学生。这与我前面所说的“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的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一点都不矛盾。这里的公正就是同样关爱每一个学生,而正因为真正的关爱,才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才会又针对性的去做教育工作,这才真正体现了教师的公正性。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所谓公正,就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所以,若说教师善是教师个人优秀的专业素养能力,那么教师公正就应该是教师优秀的个人内在品质。也只有当教师不是被动的去遵守规范,而是自觉的尊重教师公正的时候,才称得上一个真正具有教师公正德性的教师。

三、“教师责任感”是对学生产生爱的基础

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教师,会用自己对教师和教育的理解,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在特定的教育意境中尽心尽力尽责。他会考虑如何使学生感到在自己的课堂上安然自在、不受拘束;他会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景,使每种学习活动切合学生,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一般动机;他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这样的教师具有教育理性和教育智慧,他能正确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他能促使学生发挥更高形式和更高层次的自我潜能。当然,教师也只有具有了这种卓越的教学教育才能,其肩负的教育责任与义务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尽管在这里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并不只是责任或义务的产物,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可能无缘无故的产生,并非教师行为规范规定教师要对学生有爱的热情,教师就可以做到。”但是,我还是觉得“教师责任感是对学生产生爱的基础”。 爱是一种心灵相通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而不是意志或意愿。只有当教师有了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他才会用心了解自己的学生,努力帮助他们顺利成长,这样在慢慢的接触中,才能逐渐培养起来对学生深厚的感情,最终形成爱。因此,教师之所以爱学生,不是因为她想要这么做,更不是因为应该这么做,而是师生通过接触、了解和不断交流之后,发自教师内心深处的一种悦纳其学生的内心体验,是心甘情愿的付出,是一种一旦想到自己学生就产生的愉悦或关注。当然,在教师爱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同样会爱自己的老师,这也正是能支持很多教师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做到对学生有爱的热情,那么教师德性告诉你,你最起码应该具有教师的责任感,最起码要对学生有仁爱之心,对学生行善,因为这是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不过,我还是希望我们的老师不要仅仅是因为责任才对学生行善,因为这让我们失去了让我们体会幸福的机会,当我们真正爱自己的学生时,我们才会真正因为孩子们的成长而感受到愉悦与幸福,这才是能支持我们在教师这条路上走的更远的动力。

教师德性的实践需要善的知识、公正的意识和责任感,教师德性的最高境界是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一种“既美其道,又慎其行”的德性。因为教育智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把对学生的同情态度与应有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它要求教师能针对每一个个别情况深思熟虑的、随机应变的对待学生;它要求教师能机智灵活的应对一个个突发事件;它还要求教师能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的特征力促其和谐发展。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的学生,去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去修炼自己精神境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