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聆听了杨志成教授关于课程改革的全面分析,杨老师讲的非常生动细致,他主要从理解政策、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三个方面对课程改革进行了阐述,我边听边记,有茅塞顿开之感,晚上又进行了回顾,详细整理了有关政策理解的内容。
1.核心素养的政策由来:从1999年开始,国家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素质教育决定》,标志着进入素质教育的时代;2001年启动了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整个课程体系、管理、评价、目标、内容等6个方面进行了大的改革,义务教育先进入改革;从2007年高中正式进入课改,到2012年国家又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进一步修订;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一些新的提法,比如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2014年教育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出台了一个重要的文件《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标志着课程改革进入到一个升级版的阶段;2016年率先公布高中新的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018年教育部正式出台了高中新的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这是一次重大的变化和改革,高中全面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2020年又发布了新的修订版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需要我们认真学习。
2.有关核心素养政策的解读:
①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个文件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提出要研究指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2016年9月,核心素养体系发布,包括三大领域: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六大素养:健康生活、学会学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还有对应的18个要点。
②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改进科学文化教育,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强化实验操作,建设书香校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强化体育锻炼,修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评价办法,丰富运动项目和校园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使学生掌握1—3项体育技能。加强美育工作,积极开展舞蹈、戏剧、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等活动,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创意灵感、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重视劳动教育,制定劳动教育指导方案,统筹开展好生产性、服务性和创造性劳动,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积极探索基于情景、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积极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
③明确高中教育定位: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生活)、高等教育(升学)和职业发展(生产)做准备;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先天后天共同作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后天可以培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
④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学课本质、学完后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了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我们老师以后对课程的设计要逐渐过渡到使学生提高核心素养的方向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