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作为理科学课,一定量的习题练习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并对化学基础知识进行延申和深化,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化学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提高习题课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选习题,老师入题海而让学生出题海
传统的教学思想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题海战术。教师、家长也普遍认为通过大量的习题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反复刺激、强化,就能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我们不否认通过大量的练习能强化记忆,提高解题速度,但是这种对知识点的简单记忆,重复考察对习题课教学的效果其实不然。因此,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化学教师的无奈声:“这道题目我们已经在课堂上讲了很多次了,可怎么学生还是做错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认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是需要学习者不断去重组构建和完善,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迁移运用。所以,习题的选择应该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问题情境的真实性,设问表征的科学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老师进入题海,选择少而精的练习,节约教和学的时间,提高教和学的效率,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朝着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方向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区别了人的高级学习和动物的低级学习,有别于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的观点。因此,在习题教学中要注意习题的选择,精简习题数量,提高习题质量。
二、巧讲习题,促进思维和智力发展
在讲解习题时,不应对学生的观点直接否定,把自己的解题过程从头到尾详尽道来,而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分析过程,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抓住问题关键所在,找到突破口,调动已有知识经验,逐步突破问题。这样才能从解题思路和方法上启发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且真正达到掌握概念原理、训练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建构主义强调尊重学生,以生为本,教师是引导者和帮助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习题训练中也应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
三、开展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经验是丰富而又各异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并且应该加以合理利用。在讲解习题过程中,若能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见解,在遇到分歧或困难时展开激烈的讨论,会碰出智慧的火花,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能让学生体验到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习题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开展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思维王国里遨游,发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在交流中学习,在体验中理解,不仅能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还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科学评价,激发内部动机,提高化学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这是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传统的评价观重结果轻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甄别和选拔,习题的正确率成了判断学生优劣的量尺,这种评价要么扼杀了学生的兴趣,要么也只能是激发学习的外部动力。建构主义倡导目标自由的评价模式,这样就避免由某一特定目的产生的偏见。在对学生习题完成情况评价时,要注意对建构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评价,即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少终结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使评价起到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
化学试题的命题一般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题目是千变万化的,是做不完的,新题、难题也是讲不完的,想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就得引导他们解构和再建构,锻炼思维,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