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工作室网上交流会议上,几个老师提到正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刚好我手边也有一本,以前只是偶尔翻看过,现在正好可以细细研读一番。大师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 现在对这一阶段的感悟总结如下:
一、作为教师要保持读书的习惯,成为一个有丰富思想内涵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学生终将要离开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习终身,才是我们应该影响给(不是教给)他们的,老师只有在自我内在足够丰富的前提下,才能产生这种影响力。
如果我们教师对读书都没有多大兴趣,就无法引导学生喜爱读书并从书中汲取营养;如果我们的思想不变的丰富起来,就无法给学生展现学科的魅力,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心理上的困惑。作为老师,我觉得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教材和考卷上的那一点东西,因为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解决问题的决心、不怕困难的勇气和为集体奉献的社会责任感 。我认为,老师应该成为一个正确的引路人,而不是应试的胁迫者。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各种优秀的品质,而成绩仅仅是优秀品质的副产物而已。
作为化学老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而这些知识,就是我们老师通过主动的阅读习惯积累起来的,这不仅仅是为了教学,更重要的是也丰富了我们自己。大师说:“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学生看见了越出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们,他们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二、喜欢学生,关心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这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爱学生、让学生喜欢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首先自己必须先爱学生。
我们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所以我觉得建立和谐动人的师生关系,要避免一味的靠娱乐甚至讨好学生的方式。我们要用心的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能吝啬自己的关心和爱心,当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会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利用课余时间主动与学生聊聊天,了解学生在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进而提供有效的帮助。这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的,正常的。情愿付出不问回报,这才是友谊真正的样子。
三、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写到:“孩子们不应当把我视为老师,而且应当把我视为一个普通人,他们同这个人即使在教室以外也有很多共同的乐趣。只要求掌握知识,并打上分数——不,这是不够的,这样做只会产生隔阂。教育好学生的秘诀在于尊重他,指责的越多,缺点说得越多,教师的话越会失去价值。”
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不仅仅是成年人,孩子也是如此。老师首先要认识并承认这一点,其次才是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我们应该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他们不是我们取得成就的工具,更不是我们的附属物,他们是一个个值得我们尊重与关注的鲜明个体。我们应该允许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描述自己的困惑,分享成功的喜悦。学着积极赞扬学生的进步,不要因为羞于表达而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我们应该试着用更直白的方式让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还要注意的是,赏识不是盲目和虚假的,而是具体和真实的。不能为了赏识而忽视对学生应有的规范。对于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该指出的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应当及时制止。若非如此,将会导致孩子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也会导致孩子产生自以为是的习惯,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我们期待每一个孩子都有所成就,但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经历一样的途径和达到一样的高度。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激情点燃激情,有温度的教育应该是在师生相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平等、尊重、赏识、引导和鼓励。每个孩子都期望得到肯定,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让人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坚强与向上。我们与每届学生相处的时间都并不长,现在的孩子三岁入学,十几年上学确实非常不易,我们要善待每一个学生。他们终将长大,走上社会摸爬滚打,希望我们师生一场,能让他们以后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能够想到当年有个老师是那么相信他、鼓励他,我们短短的相处能在多年以后依然让他感到温暖,有勇气继续向前。若如此,已不枉为人师一场。
读书还在进行中,在前辈的书中不断找到共鸣之处,更多的学到了思想、方法和师者仁心。以上数言均是有感而发,愿与诸位老师共学习、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