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的学习》读后感
翻看《可见的学习》的目录,书中第二部分“课”首先映入眼帘,老师的职业敏感性使我首先将书翻到第二部分,想要深入了解澳大利亚的“课”有什么新的内涵,新的元素。我认真地进行了细读,第二部分内容分五个章节即备课、开始上课、课的流程:学习、课的流程:反馈、结课组成。既从教师角度出发、又兼顾学生的立场,提供循序渐进的指导,包括备、解读学习过程和课堂交流及课后追踪,提供检查单、练习、案例研究,描述最佳实践以辅助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书中全面涵盖了学习活动的众多领域、包括学生动机、课程、元认知策略、行为、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而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预先有准备有了准备,则可以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则会遭到失败。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预先设计,有了这个预备过程,才能把课上好。
《可见的学习》认为备课是授课中的重要一环,并提出加强备课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教师集体备课并相互批判,这是最有可能对学生学习产生显著积极影响的举措之一。教无止境,备课也无止境。我们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我们在备课中学习,在学习中备课,在备课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让自己变得“博大”起来,变得“丰厚”起来。没有充分准备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干瘪苍白,教师的思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堂完整地课应包含备课、开始上课、课的流程(学习、反馈)、结课。在备课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已经能做什么,这样教师就可以相应地调整教学计划,缩小学生当前知识和理解与目标知识和理解之间的差距。教师还需要了解每名同学的思维方式,教师要了解学生带入课堂的态度和倾向,以促进态度和倾向发展为目标,使其成为学习的积极因素。学习是合作性的,而且需要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同伴之间建构和协调的方方面面。教师要了解自己要把课堂带向何处,保证学生知道他们身处何处,这些路径对学生一定要透明。要弄清楚两个目标:一个是弄清要从课堂中学到什么、另一个是设法知道是否达成了所期望的学习。我反思我自己的备课情况,我觉得我更多的是关注的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教会学生什么,而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这是我所欠缺的。另外,最近发现和学生的交流也属于备课的一种。最近开始进入一轮复习,我让学生找我背知识点,学生带着资料过来。我在提问过程中顺便检查学生的做题情况,和学生交流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问题不单单是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学习方法的问题,比如,发现一个学生的资料中讲过的题依然是空白,通过聊天发现,她空白的原因是因为做的时候不会,讲的时候跟不上,课下想自己看,但没有时间,所以才导致题目依然是空白。此时,我跟学生说,自己做完题后对答案,看自己能够通过答案理解题目,如果不能理解,在题目旁边记下有疑问的地方,课上再听老师讲解,课上依然不会,课下可以继续问老师。所以我觉得和同学聊天、交流也属于备课的一部分,知道学生怎么想的,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对该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或指导。
另外,在最近的一轮复习中,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一轮复习中遇到的类似的题目可以单独摘抄放在一起,这样便于在二轮复习中应用。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反思,多改进自己的教学,通过理论学习,为自己的实际教学提提供明确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