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德树人”的教学的思考
xuchaoasp发起了2021-11-30
0
回复
32
浏览

关于“立德树人”的教学的思考

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胥超

立德树人包括“立德”和“树人”,它们是课堂教学的两根支柱。立德是前提,道德,是做人之本,立命之基,它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基础性、奠基性意义。德也是教育之本、教学之基,不基于德的教育教学就会失去根本和方向。树人是目的,培育健康完整的人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使命。“人是一切事物有意义和价值的源头。没有人就没有一切,无论何时,教育必须首先要去培养一个人,然后才是培养一个律师或医生,而不能相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性的实现,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把人变成工具。”总之,人才是教学的共同对象,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必须首要确立的教学观念。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立德树人的关键是学科落实。从学科的角度讲, “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研究范畴、符号表达、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它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知识本身就是学科教学的道德资源。立德树人在学科上的落实绝不是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上贴出“德”的标签,而是要在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科知识内涵的道德资源,体现学科对完整的人特别是人的德性的理解、要求、尊重和贡献。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讲,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道德教育资源,这是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学科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充分地挖掘和展示学科特有的道德和价值资源。如历史学科的教学在讲解历史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挖掘和展示其所蕴含的唯物史观、国家记忆、家国情怀等价值观和道德资源。语文学科的教学要结合语言文字和文本内容的特点展示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文化性。数学教学要注重通过数学学科知识的严谨性、广泛性、逻辑性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的养育。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要同时立足于培养人的物质观、自然观、生命观以及求真精神和社会责任等。

第二,要让学科教学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之中。立德树人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和“意识”层面,还要落实在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之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科知识内容和价值要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衔接,延伸到他的日常生活当中,并逐步变成他的成长自觉。一位小学老师教“时间的认识”,就恰如其分地把时间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学会用时间计量生活、安排生活、规范生活,从而把“时间”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之中。 “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它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过去的一切都受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第三,要让学科教学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学科知识及其教学要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助推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在要素,惟其如此,学科知识教学过程才能同时成为人的精神和德性发展的过程。剥离于人的精神生活的学科教学只能造就心灵干瘪和精神颓丧的所谓“单面人”。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热情,生命的活力。教学,绝不是仅仅为了获得一些或几种能力,而是一种精神发展本身。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许是具体的,但是,如果这些具体的目标不是指向学生的心灵启蒙、自由和解放,不是指向精神的变革,那些具体的目标就是没有意义的。所有学科的教学都要努力成为引领学生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境界和生命品位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心灵不断丰富和充盈的过程。

总之,学科教学只有以德为纲,充分地挖掘和展示学科自身内在的道德性,并切实地把学科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精神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