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qhh727发起了2021-11-30
0
回复
23
浏览

时光飞逝,今年是我踏上教师岗位的第十三个年头了。十三年来,我把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做我对教育的承诺,对教育事业一生的追求。作为一名教师,我严格要求自己,把对学生对教育的责任放在第一位。不管任何时刻都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教学工作。这些年,在教学方面也取得了些许成绩,总结了一些经验。为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更好的开展工作,现将自己的些许教育教学经验做一小结。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学生最后学习成绩的高低,很大方面取决于他的态度,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我每次带高一学生,首先看他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其良好学习态度。在很多事情上,人的主观因素、主观能动作用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在学习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中能够坚定信念,即所谓的坚持,必然能够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记得足球教练米卢说过这样的话:态度决定一切,在选择上场队员时常常要看队员的训练态度,如果比较消极,那就坚决不派上场。对掌握知识来说,学习态度是相当关键,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特别是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单靠以前掌握的知识,吃老本已经远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端正学习态度,坚持学无止境的追求精神,才能不断锤炼能力,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所以在我的教学思想中首先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决定成绩的高度。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其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自主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想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要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在新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我们要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上,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成人,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有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器”。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师不能把学生作为客体化的对象加以控制和支配,二者同为主体。认识到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关系,教师就不能推行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而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的和合作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提供空间。 

三、重知识更重思维

知识就是力量。的确,知识对人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否认的价值,但人的真正力量并不只来自对现成知识的掌握,而是以一定知识为基础所形成的智慧,并在智慧的作用下开发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个性发展,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诉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历史的机会,也铺设了平台。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品性,是课程实施中必须着重探索的一个问题

知识不是智慧,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智慧。换句话有效实用的东西才更具有价值。“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思考力比记忆力更为重要和有效,但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太过于强调记忆力了,导致很多人从大学出来发现,一路走过来记了不少东西,能用上的太少,在思维推理和解决问题方法上还有很大欠缺。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需要思维。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因此,我们对于教学要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教学生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能力。大多数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双方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这些年的工作经验也告诉我,教师真挚的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钥匙。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才能奉献。在工作中,我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以真诚、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我的真心换得了学生对我的诚意。在孩子心中,我不仅仅是老师,更是一位能够信赖的大朋友。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对我讲,学习和生活上有了困难愿意向我寻求帮忙,课堂上,在对联知识的探索中,课堂气氛既严肃又简单,大家用心思考,踊跃发言。甚至已经下课了他们也经常围着我问这问那,从孩子们的神情和言谈中流露出他们对知识的喜爱与渴求。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可激发学生产生自信、自强、奋进向上的决心。

五、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 在工作中,我坚持业务学习,工作再忙,困难再多也从不间断。我虚心向同行学习,走进他们的课堂,学习他们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反思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利于改进教学工作。同时,我利用书籍、网络等教育资源为自己充电,补充学科教学知识方法,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教学经验的积累。我会坚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感悟,不断反思,努力做好孩子们生命中某一阶段的点灯人。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