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号晚上参加了有升学E网通组织的网上培训。今天的培训有两场,从20:00开始到22:10结束,分别有浙江省杭州十四中学夏珍珍老师分享《班主任如何提升线上管理的时效性和高效性》以及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室李斌主任的《2020高考化学备考策略》。
夏老师以《线上班级管理:高效与实效》为题,从居家学习对班级管理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线上班级管理的多“感”齐下,多法并举进行了分享。从疫情开始,学生在家复习,我突然感觉自己对学生失去了引导的方法。每天只是在微信群里,钉钉群里或者通过校讯通提醒家长督促学生之外,似乎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用。但是夏老师发掘出了线上学习的多项意义。听过夏老师的讲座,我感觉夏老师是在做教育,而我仅仅是想着教书。教书的老师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教育的老师是要想法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的。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未来的教育一定会出现多样化,网络教学不受时空限制一定是未来教育的一个方向,无论我们是否接受,科学技术总是要来的,未来教育一定会来的。这次疫情只是提前让我们预演一下未来的教学模式,如果此次灾难后,我们依然不提升自己的能力,适应新技术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教学无论是线上或者是线下,只是手段不同但是实质都是要给学生引导,都要心中有爱。教育的前提是要有爱,没有爱的教育是不能发生的。因为有爱,所以夏珍珍老师克服困难,甚至在疫情发生之前都曾经把线上教学引入假期学习中。“教育也是一项关于美的事业,是向美而生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一起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首先我们心中有美才能和学生一起发现美。因为心中有爱,学生才可能感受爱。教育是幸福,无论是线上教育或者线下教学都是幸福的,但是幸福需要提醒。正如夏老师引用毕淑敏的话“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你也不要企图把水龙头拧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而需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幸福的真谛。”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幸福时刻相伴,即使学生在远处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彼此的幸福。
线上学习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教育不是让学生背书,而是培养他们的能力。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写道“学校教育全力以赴地硬灌课本,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年轻人什么都不干,就是死记课本,一概接受,个人能动性,完全不发挥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上课就是听话和背诵,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完全是错误的。”“做的每件事都以默认和盲目相信老师的绝对权威为前提。它唯一的结果就是让我们变得自卑和无能。”因此我们不能把线上教育依然定义为听课,做作业,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长。
网络时代的学习应该积极使用新技术,让学生会学习、懂学习进而爱上学习,而不是依然受约束。智能时代要会用网络进行学习,高一、高二等非毕业班的学生没有必要天天逼学生做题,网上听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教学要灵活多样,而不是依然单调依然让学生当作学习工具,做题机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抚慰,让学生爱上学习,学会终身学习比什么都重要。
李斌老师讲座的主题是高三化学复习备考如何进行精准备考,绿色备考,科学备。李老师从精准备考明方向,绿色备考提效率以及科学备考讲方法三个方面11个要点进行备考指导。
我比较赞成李老师建议分析高考题找规律,从应试的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捷径。分析高考题是多个高考专家的建议,我感觉更应该以实际例子告诉老师们如何进行分析,如何从分析中设计教学,如何让学生从高考题中找漏洞,如何指导学生补充知识提高能力。一线老师更需要的是操作性强的技巧而不是理论。例如李老师说必须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从平常的交流中我发现老师们更多的是把握不准关键能力,当然我知道这是一线老师不能学习而导致的,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我们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补充的。所以培训更需要实效性的技巧,而不是方向性的理论。就像“一体四翼、学科核心素养”等高大上的词语我们并不是不懂,而是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所以这样的培训多半是不能让老师们感觉到提升的。
李老师在讲课中说化学学科关键能力,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和探究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话我们好像依然无法确定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包括核心素养,我们很多一线老师都知道,但是不知道怎么用。
对一线老师的培训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技巧。如果是理论一定要实际例子进行对应,让老师们进行参考,让老师比照着进行教学实践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