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对比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参加第九届核心素养下“深度学习研讨”与“名师课堂引领”
培训会学习心得
甄艳蕊
参加完第九届核心素养视角下“深度学习研讨”与“名师课堂引领”培训会之后,对比阅读教学方法的运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是在张立军老师执教的《古诗三首》中,张老师把《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先对比这两首诗的相同处,学生很清晰的看到两首诗的历史背景是一样的,即北宋军队被金国军队打败,北宋亡国,赵沟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了政权。再对比阅读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学生又发现:1.作者不同,2.阅读的对象不同,3.两首诗里分别有两类不同的人,最关键的是第3个发现,是让学生理解诗情的引子,即第一首诗里饱含的是陆游的爱国情,而第二首诗里则饱含了林升的亡国恨,这样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对诗的主题就一目了然了。
第二次是在虞老师执教的微型小说《在柏林》一课中,虞老师通过让学生听《tell me why》歌曲、阅读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看二战素描,这样将音乐,图画,诗歌和微型小说儿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很自然的就能探究得出微型小说到底经典在哪里:它的素材以小见大、想象空间巨大、结尾意蕴深长等特点是其他作品表现形式所不能企及的。
由此可见,对比着进行阅读,通过不断的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不仅如此,统编语文教材新增阅读策略单元,目的便是让学生掌握多种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另外,关于单元整合的阅读策略建议也能让人感受到对比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归纳了以下两种比较阅读的方法。
一、词语替换,比较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的含义上去感受不同的词语所具有的不同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替换比较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如在学习《晏子使楚》一文时,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中的“瞅”,如果替换成“看”,就不能表达出楚王对晏子的不屑;另外,在同一语句通过去掉某一词前后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这在说明文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鲸》一文中“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主要”一词去掉就无法表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有可以从词义的比较中理解词语运用的情境,体会语言的技巧,感受语言在文章的表达作用,如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与“暖”的对比体会,感受红军的英勇与乐观。
指导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体会和感悟作者在语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如《桥》一课中“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与“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对比分析,可以体会到比喻的修辞手法更能突出洪水的肆虐、可怕;另外通过对不同句式的对比阅读也能对文本的理解起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如《再见了亲人》中每一自然段最后的反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在情感的表达上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比较阅读应渗透在阅读教学中的每一处,如不同词语的比较、不同句式的比较、不同语段的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比较、同一题材内容不同作品的比较……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形式,触摸文字内涵,最终实现与作者共鸣,打通读与写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