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浇灌工作 做幸福语文教师
示范区尚东小学 马素勉
一、用一双慧眼正确认识语文教师这一职业
曾有人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还有人说:“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子王。”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说但凡有一口饭吃,就不做教学这项工作。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做个语文老师是很幸福的.正是语文学科的魅力之所在。语文学科的丰富内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博大的空间,在所有教师中,将千年往事汇于一堂课中,口若悬河,谈天说地,说古今事,抒中外情,好像只有语文老师。这样想想,做语文老师是很幸福的。
二、用智慧的心做一个能教、会教、善教的语文老师
1、能教,就是有教语文的基本能力。
(1)善于灵活处理教材
讲学一篇课文,无非让学生掌握这几个方面:文字、词语、段落、层次、主题、修辞及表达效果、表现手法、关键词句的赏析。其中文字、词语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段落、层次和主题是一体的,主要在课堂上处理,修辞及表达效果基本是固定的,表现手法无非就是烘托、衬托、对比、欲扬先抑。在处理课文的时候,要善于根据课文的内容采取恰当的方式,可以从开头讲起,这叫顺流而下。也可以从结尾讲起,这叫倒挂金钩。还可以从中间讲起,这叫黑虎掏心。从文章表面内容讲到主题,这叫层层剥笋,吹沙见金。直入主题,然后分析主题在文章中的体现,这叫勾魂摄魄。
(2)、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几乎所有卓越语文老师的成功都表现在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上,很少有靠讲课讲得好而成功的。钱梦龙如此,他说因为自己只不过初中毕业,水平不高,所以只好让学生自学。这当然是谦虚的说法,但还是有一些道理的。魏书生也是如此,他当语文教师的时候,常年在外讲学,学生主要靠自学。选择教材中一些简单的课文或略读课文,让学生从以上八个环节自主学习后在班里进行交流,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不是要求学生把自学课文当成任务来完成,而是让学生把讲课当成一种荣誉。谁来讲课,需要事先预约,需要先在我这里说课,通过了才能在班里讲。不愿意讲的,就不勉强他。不要担心那些从来不讲的学生会落后,在其他同学讲课的时候,他同样能学到知识。优秀学生多了,后进学生也会跟着前进的。
(3)、深入钻研教材,取舍得当
有些老师不肯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泛泛讲来,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够突出,难点没有突破。一堂课下来,连自己都不知道讲了些什么。这样上课可以说是不会教。哪些课文需要精讲,哪些课文需要略讲,哪些课文可以不讲,作为语文老师要清楚。需要精讲的课文,要敢于投入足够的时间,讲透彻。略讲的课文把知识点抓住,不要遗漏。可以不讲的课文,大胆的交给学生自己处理,顶多提出个处理意见就行了。自读课文,是让同学们自己读的,不是让老师讲的。那同学自己读好了。怎么读呢?首先是“我读我的”。我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我读我的”,然后对同学们说:“现在,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完篇课文。你可以大声朗读,小声朗读,无声阅读。读的时候你的心中只有课文中的内容,有那种旁若无人的感觉。”于是教室里是人声鼎沸,全部放开喉咙大声朗读。为什么?没法默读啊。读完一遍,同学们都停了下来。我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我读你听”,然后让一个学生起来读,其他同学听。不是读全文,是学生自己选一个片断读。这个环节之后,我在黑板上又写了四个字“我读我思”。我说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现在你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几个人的?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完成这个环节后,我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我读我赏”,让学生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说出来。一时间,教室里十分活跃,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我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读领风骚”,请班上朗读最好的一个同学选读一个片断,我的话还没有落音,就有一个女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我请她读,读完后,全班同学掌声一片。假如老师来讲这篇课文,讲课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结果会怎样?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不是一句口号,是教学的需要,是教改的方向,我们语文老师要做这方面的先行者和力行者。
(4)、上课要富有激情。
语文课堂不能死气沉沉的,老师要用激情去感染学生。前面说教语文是很幸福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教学时我们可以激情飞扬。这一点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比的。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文章都是极好的朗读材料,只要把文章读一遍,就可以征服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想当一个好语文老师,要在这方面下点儿工夫。
(5)、让课堂充满智慧。
我认为好的语文课堂应该具备这样三个要素:知识、智慧、激情。语文课堂上的智慧主要表现在对文章的处理上,基本内容大致是相同的,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哪怕一点点也好。偶尔在课文分析方面有一点儿个人的看法,会大大提高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善教是各自修行的结果,是高层次的教学,是一门艺术.
(1)、善于引导学生读书
我们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些学生家长也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让学生大量阅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对初中阶段的阅读量进行了规定。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任务之一,结果却成了学生的一项负担。现阶段学生的阅读大多集中在闲书上,对于我们要求阅读的经典作品,他们往往采取应付的态度,阅读时不是一目十行,就是囫囵吞枣,或者说连枣都没有吞下去,只是囫囵看枣、囫囵闻枣而已。读完一本书,能够记住其中的主要情节就很不错了。结果孩子不过是比别人多知道一些故事而已,不能增长孩子的学识、丰富孩子的思想、提高孩子的能力,还可能让孩子变得浅薄。
我们应该教会孩子读书。读书有三个层次:知事、明理、悟道。
知事,就是知道书中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也就是掌握书中的故事情节。这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初级阅读者应该做到的。如果读完一本书,连书中的主要情节都不清楚,那其实和不读没有什么区别。知事虽然是阅读的基本层次,却可以让阅读者积累一些基本材料。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者就不能一直停留在知事这一层次上了,要对书中的人、事进行思考,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时阅读就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明理。
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者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就是悟道。悟道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悟道往往超越原作,是阅读者的再创造。悟道因个人的思想、经历、需求而有所不同。学生会读书了,很多问题都可以自己解决。
(2)、善于启发学生写作
写作文是很多学生都头疼的事情,这很正常。我们是当学生过来的,现在当老师了,写作对于我们来说仍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谁要是把写作教好了,谁当语文老师就可以优悠而乐。我们先一起来分析一下文章诞生的原始过程,从中找一找写作的规律。写文章本来不是任务和负担,而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文章是思想的产物,人们在生活中对某一事件、某种现象等有看法,想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让别人知道,就将事件、现象连同自己的观点用文字表述出来,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可见文章诞生有三个环节:观察(或体验)——思考并产生看法——形成文字。其中思考并产生看法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原始写作的主题都是作者自己从生活中提炼的。写作过程是思想(看法、观点)诞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观察、思考、表达。换成写作的过程就是:积累——立意——行文。因此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做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凡事过于目、着于心,积累起来就有了写作的素材。其次要勤于思考、深入思考,对所见的事件和现象进行分析,不仅看到事物的表象,还要看到事物的实质,进而形成个人的见解。第三要善于表达,用准确、流利、生动的语言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表述出来。《岳阳楼记》是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将岳阳楼画成图形,派人送给在邓州(今延安)的范仲淹,请他作记。范仲淹到没到过洞庭湖,我不知道,但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不在岳阳,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为什么能把这篇命题作文写得那么好?还是写现象,对现象进行思考,然后写出自己的观点。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当语文老师最起码得具备把学生引进写作之门的能力。
现阶段学生写作以记叙文为主,我以为好的记叙文通常由“事”、“情”、“理”、“趣”四个部分组成。 “事”是文章的基本内容,是表达主题的载体,作文叙事要完整,条理要清晰。 “情”是作者的感情,是渗透在文中的喜怒哀乐。“理”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观点,是文章的主题,作文的理一要正,即合乎社会道德标准,二要明,即态度鲜明不含糊。 “趣”是趣味,增添文章的可读性。这四个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融为一体的,正如一盘佳肴,“事”是盘中菜,“理”、“情”、“趣”就是菜的色、香、味。大致说来,“四分叙事三分情,二分哲理一分趣”的文章便是好文章了。当然这个比例并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来说叙事是主干,作者的感情要渗透全文,适当的地方要议一议,把道理讲明白,最好有点儿趣味。为达到这一目的,写作文时就要注意用好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这个问题需要孩子们自己在写作实践中琢磨、把握,不是老师三言两语能够解决的。
(3)、善于组建班级粉丝团
你可以凭自己的才华赢得粉丝,也可以凭自己的人格赢得自己的粉丝,还可以凭自己的小手段赢得自己的粉丝。你有才华,学生自然会服你。你有人格魅力,学生也会服你。只要你实实在在对学生好,学生是能够感觉得到了,他会用友好回报你,你可以从他那里获得很多内部情报,掌握班级的真实情况。这样你采取的措施就具有针对性,就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