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中的学问》听课反思
许昌市建设路小学 娄晶晶
今天在线上听了光明路小学魏老师数学解决问题《组团中的学问》一课,由于自己对三年级的教材把握可能还不够到位,现向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魏老师首先出示组团中的学问这一课题,采用黄爱华老师大问题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知道组团中的学问是什么、有什么用以及怎样组团?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实际买票问题,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同时感受到学习的材料充满真实性具有亲切感。
当学生出示自己的解决方案时,魏老师巧妙的用孩子的名字给方案起名,逐步引导孩子思考,当前两种方案出现时,给孩子两分钟的时间思考其他方案,并通过线上拍图片传钉钉群的方式让学生找出最优方案,解决了线上教学一次只能听到一个学生思路的难题,让孩子在讲解的过程中加强孩子的说理能力训练,引导孩子用准确的语言、连贯的表述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课的结尾魏老师让学生思考当老师的人数变成1人或者其他数时,这样的方案会不会发生变化。让学生的思维再次发生碰撞。
魏老师的课堂给了我很多思考,新形势下老师应该拥有新的技能,但我有一点小小的疑惑,在孩子提出三个数学问题后,魏老师直接给出了组团的作用,是不是应该在学生给出三种方案后让学生自己总结组团的作用会更好,让学生明白学习组团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课的结尾或者讲完三种方案后有没有必要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情景遇到了组团?
《百变A4纸》评课稿
张老师的百变A4纸这节课是一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练习课。一看课题就让人耳目一新,整节课围绕小小的A4纸,既复习了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知识,又让学生明白几种情形,周长相等,周长不等,两个图形的面积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
在授课环节,张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移一移,折一折、拼一拼,观察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在A4纸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填表格,自己分析表格,发现剪开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面积和周长有什么关系,反复求证,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学习观,也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
孩子们举起手中的A4纸给大家演示的过程让我们仿佛就真的看到他们站在教室的讲台给大家展示。在拼一拼的环节,小男孩的语言描述让我感受到张老师平时一定在学生语言训练上下了不少功夫。
小小的A4纸让这节数学课多了更多的期待,对A4纸有了更多的好奇,如果在剪掉小正方形时让孩子自己说剪出的 小正方形的位置,然后让孩子比较面积和周长发生了什么变化,不知道课堂会不会又有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