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引领——使探究更真实
wuzhe发起了2020-12-04
0
回复
33
浏览

      心理学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探究的潜质,但要使这种潜质变成有效、有序的学习行为,是需要培养的。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牵手引领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更真实有效。数学教师如何引领,才能使学生探究更真实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恰当材料,提高学生探究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倡导者。小学数学的探索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研究手段自己获得新的知识,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学习活动。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如果学习材料准备不到位或者不恰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等一系列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充足的有结构的材料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的充分保证。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情况出发,精心准备探究材料,才能满足教学的么需要,这样才能真正使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2.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探究的真实性。

       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到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所谓问题情景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其二,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知识。

       3.关注生成资源,满足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互动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当我们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预设的基础上,随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环节,互动生成学习内容。如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节课中,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两条直线,然后把出现的各种情况分类,学生可能会忽略直线无限延长的特点,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2)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3)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教师就要根据各种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预案,及时调控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抓住课堂生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成课堂的精彩,牵手引领才能得心应手。使课堂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正如盲人走路最需要一根拐杖一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往往需要及时给学生一根“拐杖”,引领他们走的实,走得好。倘若放任学生的思维发散而不加干涉,就很可能抓不住教学目标,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