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利用身边感兴趣的事物理解数学知识,并能最终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一改传统教学方式死板沉闷的特点,新鲜有趣,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主动感受,发挥想象力,提高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接受新知识,激发学习动力。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生活化教学。
1、课前导入。课前导入环节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师准备开始讲解的环节,是决定一堂课教学效率的基础环节。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方式进行导入,设置相关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作答,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为例,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种长方体与正方体,并向学生动态展现冰箱、洗衣机、等实物抽象成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这样的导入把生活直观抽象成数学模型,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用生活架起通往数学王国的桥梁,促使学生开展主动而积极的学习活动。学生兴趣浓厚,期待着这堂课的展开及新知识的学习,之后的讲课环节也就容易取得很高的教学效率。
2.讲解环节。讲解环节是一节课最核心的环节,是教师将新知识分解并详细教授给学生的环节,因此十分关键。在这个环节,我们依然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完成知识讲解,如果方法得当,就能取得显著效果。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有关于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时,完全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介绍相关知识。举个例子,教师在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之后,可以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某些学习用具是花多少钱买的,用的是哪一种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几种付款方式。然后请另一位同学判断他说得是否正确,如果有错误,则请另一位同学指出来,如果他说得不全面,请另一位同学加以补充。另外,教师也可以模拟现实生活场景,请一位同学扮演商贩,另一位同学扮演顾客到商店里买东西,由这两位同学进行模拟交易,完成之后由老师点评刚才他们的表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加以解决。这样,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将学到的人民币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了解应该如何运用,效果事半功倍。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但是对于有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多数学生往往无法将它们与书本知识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铺路、塔桥,帮学生把这个缺口填平。教师只有时时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身边的数学,学生才会感到亲切、自然、现实,才会对数学探究充满兴趣。因此,利用生活化的、学生熟悉的素材进行数学教学,将学生的学习视野由教材、教室向外延伸,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3、课后巩固。课后的巩固环节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除了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例如刚刚讨论的“认识人民币”这一节,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后,让他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商店里买一些学习用具。在询问过多少钱之后自己付款,有家长监督,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使用人民币。当学生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地拿出相应面值的人民币时,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就深深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成功交易之后,学生会因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买东西的任务而高兴不已,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对自己的生活是有帮助的。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让他们充分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知识。我的身高是多少,我比同学高多少,学校的跑道有多长,为什么自行车轮胎是圆形的,维修工人是怎样固定摇晃的课桌的,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结构等等。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积极解决问题,同时,在生活中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学生既能够活学活用,巩固知识,又能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考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这正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更是新课程标准及新时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