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作为教师,只有在课前摸清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以此为基点,才能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前测及数据分析是教师摸清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已有只是经验的必要方法,也是教师“以学定教”的必备手段。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前测能“暴露”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和知识起点,然后以此为依据,把前测数据加以分析,才能更精确的定位课堂,更科学的开展教学。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研究逐渐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前测”已逐步应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下面我将尝试结合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对教学前测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把握学生的“起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现代心理学明确指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关注教学前测,从而找准学生起点,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分数的意义”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什么会产生分数,二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块到底是不是一回事,这是教材的逻辑起点,也是教师臆定的学生认知的起点,这两个起点一致吗?对于这些基础,学生具体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存在困难?为了弄清上述问题,教师对本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教学前测,情况如下:
从前测结果分析得出: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分数,并知道了分数中各部分的名称。但从前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量与率却分不清,例如,把7千克苹果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千克,其中的一份是()。 哪些知识学生自己就能学会,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知与未知的临界点在哪里?这个问题如果仅凭教师的主观臆断很容易出现偏颇。通过前测题,我们要寻找的真实的教学起点,不仅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更应该包括学生未知的、困惑的、错误的地方,这些往往就是教学难点。实际教学中围绕前测中所暴露的问题,展开讨论,挑起认知冲突,以学生的内需为动力,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注课堂前测,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
学生的生活环境、智力水平、教育程度决定了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对于知识的认知、构建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学生的认知差异应该成为教学前测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教学“ 直线、射线、线段”之前,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你认为什么样的线是直线?以了解学生这部分知识的学前情况。经过统计,有学生认为:直直的线才是直线;也有学生说,直线是不打折的,弯弯的线不是直线。2.请你试着画一条直线,你能画多长?有学生说他能在本上画出一条长长的直线,有的孩子说他能在地上画出一条很长很长很长的直直的线。那直线到底有多长呢?什么叫线段?你心中的射线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前测,为孩子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而这些差异恰恰就是最好的课堂学习资源。这同时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实际教学中围绕前测中所暴露的问题,展开讨论,挑起认知冲突,以学生的内需为动力,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课堂前测,挖掘学生的思维状况
数学知识点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作为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我们可对学生进行课堂前测时问: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有的学生说是:底乘高。还有的学生说邻边相乘。有了这样的课堂前测结果,针对课堂前测的分析,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状态,我设计了这样的的问题:结合你的猜想,测量你所需要的数据,请你想办法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好吗?我们对学生的情况成竹在胸,挑起认知冲突,以学生的内需为动力,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有效指导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
四、关课堂注前测,把握学习的困难点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有不同的教学起点,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多的学生,我们如何逐一了解?因此,关课堂注前测,把握学习困难点是课堂学前预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教学前测,我们更清晰地掌握了教学的难点情况,从而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推动了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建构知识。
“教学前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将我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帮助教师摆脱了“自我为中心”的备课陋习,把“备学生”落到了实处。教师有针对性地对照前测思考自己的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前测”与教学过程结合得更加紧密,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和思维情况就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就方便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确立等各个方面对课堂进行精准定位,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真正的尊重孩子,应该走近学生,从课堂前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