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所给予我们的启发和经验是我们人生中一笔最珍贵的财富。在阅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此书后,我们能明显的看到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诠释,借用张齐华老师的话说,“对数学老师来说,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我们任重而道远”。现在将我的读书学习分为课例简单再现和读书所思所想两部分与大家分享:
书中提到构建有深度的课堂,深度是课堂的创新,亮点是在常态课基础上找创新点,是对常态课的一种超越,首先要掌握数学教学的基础课,也就是去多角度去研究教材,在形式上可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兴趣,通过读书使我知道了怎样正确解读教材,解读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加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白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更好的胜任教育这项工作,“课堂教学,互教互学,心随课动,情随心动,课堂上应该是小手高举,两眼放光,智慧的碰撞,思维的交锋”,这种灵动的课堂正引领着大家去追求。
一、关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在课例学习中,共通点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用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达成共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展示学生所思所想,所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课堂中生成的许多新资源,也体现了学生的认知差异,启发学生更加深入全面的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其中吴老师的课堂“稳中求活,活中求实,实中求新,和谐自然”。她简洁、生动,有趣的语言,大屏幕上频频出现的精彩课件,一个又一个的生活情境和连环故事,使得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动脑,大胆发言。课前,他告诉学生课堂上要敢想,敢说、敢问、敢辩、敢错,为学生在课堂上有出色的表现做了铺垫。 “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思想在本节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孩子课前“8分钟的微视频”学习后,老师引领学生进行了学习成果的汇报,让孩子通过数一数”、“贴一贴”,“连一连”等活动经历了知识建构的过程,通过预设的练习题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结束时抛出的“7时和19时钟表为什么是一样的”问题让孩子们久久沉醉在数学思维的甜梦里。
因此教学要读懂学生,首先要读懂学生的特点,第二要读懂学生的基础,第三要读懂学生的需要,第四要读懂学生的思路,第五要读懂学生的错误,第六就是要读懂学生的情感,生动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去关注学生的思路情感需要……
二、深度的学习能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课例分析中小数除法的教学一课,我们平时在数学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明白,怎么才能学得明白?而书中还强调教师要从教材中看到学生看不到的东西,除了知识以外所渗透的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数学核心本质与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深度学习的研究发现深度参与和思考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明确小数除法的算力,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小数除法的算理其实就是整数除法的算理,只不过随着物体分的过程中单位的变小,计算单位的个数在增加,二者从意义上原本是一回事,所以小数除法的算理对于学生并不复杂,但是不好理解的是怎么能够能让学生看到这样微小的单位分的过程,而能够与前面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第1课时计算到剩余的2元钱如何处理时,就是在引发冲突强调换的环节。打破了学生的整数除法中的固有思维,此处也是和学生原来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的一个最密切的衔接点。
2.借住直观模型,理解算理,以计量单位的转换支撑计数单位的转换。
课堂中赋予小数除法的一种现实背景,实际上就是赋予计数单位一个实物模型的支撑。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过程来理解算理之后,学生的分与竖式的沟通更清晰的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除法竖式的表象。
3.问题解决模式下,积累活动经验。
课堂中老师把学生推向生活实际问题,设计了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可以说是尊重知识,尊重学生主体作为地位的做法,学生产生了真切的感悟,体验了数学的应用和便捷,积累了不可多得的活动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逻辑思维。
三、持续性评价
持续性评价是指依据深度学习目标,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活动持续的提供清晰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过程,包括建立标准并提供反馈,其特征为:1.依据目标。2.关注过程重在反思改进。3.共同制定和和执行。4.评价深度。5.公开评价标准。6.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评价方案可以是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检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在形式上可以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
因此深度学习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在学习中的价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给予反馈,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他们的学习策略,此外深度学习还要求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因为发展了元认知能力和改善了的思维品质,才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积极探究的动机,才会将学生的学习引入更高层次。
最后将我读书后的一些疑问提出来,供全体老师共同来学习研讨。
-
作为老师,我们的知识储备真的能跟得上教材和核心素养下深度学习的新要求吗?
-
都说教学生一年想学生三年,教三年思十年,我们为学生谋3年10年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
我们不仅需要对整套教材进行研读和分析,更应该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学情,思考每个知识点的前沿和后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