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 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
姜晓芳
中国基础教育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基础教育界最令人瞩目的热点话题;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四维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界正经历着巨大的改革。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如何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上落实呢?
最近,代晓凯名师工作室为我们采购了一大批数学书籍,我读了《深度学习 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引起了我对怎样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的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三个转向:
1.核心素养引领、辐射、指导学科教学,将“教学”升华为“教育”;
2.核心素养彰显人的发展,主要解决两个方面: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3.一线教师们应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变“提供思想”为“促进思考”,促进孩子主动学习。
博大的灵魂总是寻找着好自己“般配”的追随者,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为了使自己的灵魂与教师的称谓和待遇更“般配”以至于到“绝配”,这是永恒的理想,在客观上做教师分三类:天生就是好教师;通过培训、引领成为好教师、无论怎样也不是好教师,我们做不到第一种,就做第二种,千万别称第三种,否则对不起党给与的工资和家长的期望。
二、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教师怎么“变”?
教师拥有什么,才能给学生什么。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核心素养的课堂如何变?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不同于传统学生要么听教师讲课、要么回答教师引发问题的课堂,着重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导致课堂的不可控因素增加,所以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和搜集前沿的知识,加深专业的深度和广度,使课堂成为深度学习、深度教学的培养学科素养的主战场。
核心素养的时代,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将核心素养的理念统一于三维目标的情感培养,发展学生在解决情境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探究性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教学评价不再是唯成绩论的终结性评价,而是着眼于学生各方面素养养成的形成性评价,将核心素养的维度细化成可操作性的目标体系,利用Solo理论对学生学习过程各方面素养养成的形成性评价。以学科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为维度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体系,让学科核心素养深入课堂,把抽象的理念变为一个实实在在可见可感知的素养。
2019年12月12日,我们建设教育集团代晓凯名师工作室承办了主题为“让深度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的魏都区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如我校姜珊老师讲授的《七巧板》一课,课堂初始,姜老师发现学生拿到七巧板的第一反应就是玩、拼,于是她趁势让学生拼拼摆摆,并用快闪展示多种拼摆方法,从而激发同学们继续探索七巧板的兴趣。在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找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实践证明,孩子们是非常聪明、有智慧的,我们要充分地相信学生,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去讨论,去探究,并进行深度学习。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新颖,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好玩儿,而且在学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大家一致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人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的获得不能靠老师机械,简单的教诲。而应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经历、感悟、体验和反思而获得。姜老师这节课注重抓本质、讲道理、促联系、强体验、重评价,学生把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四、学生的能力素养如何得到有效生长?
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强调的是学生面对复杂的情境时所表现的综合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求学生对知识彻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注重思维的高阶发展,强调学科知识的整合、迁移等,可以在复杂的情境能应用知识解答问题,新教师只有深挖教材,学生才会达到彻悟,培养学科的核心观念,掌握该学科的核心精髓。帮助学生核心概念的建构可采用多种教学措施,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学科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方法”。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合作探究性小组根据所处的情境,根据所处的情境,利用所学过的知识以及发散思维相互探讨,新旧观点相互碰撞,达到质的飞跃,有利于学科核心概念的建构,形成大局观的核心素养,避免局限于只对知识点的学习。
学科素养并非空中楼阁,需要实实在在落实到每堂课。创设导向明确的情境问题链,让素养生活化,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推理、分析,慢慢从知识世界到真实的世界,从中体验到知识就是力量的乐趣,进行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脉络,构建本学科概念体系。深度学习是一种与浅层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它的本质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学生究竟需要经历哪些基本的学习方式,这是开展深度学习前要思考的问题。特定的学习方式总是与特定的知识类型和学习目标相关联的。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深度教学要从基础开始,抓住核心,整体建构,凸显本质。抽象、概括、推理、建模、说理是深度学习的思维品质。要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善学、爱学、会学,掌握学习的方法。关于深度学习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能停下的是我们实践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