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终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的学习习惯。
一、养成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如:利用早自习预习当天要学的学习内容,利用晚上时见对当天学习的知识点做一个总结。
二、养成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课外学习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
三、养成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获得知识的过程。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四、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掌握概念的过程一般以认识具体实物为起点,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坚持下来,“勤思勤动”的习惯就会在“乐”中逐步形成。
五、养成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究。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中,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提问。学生的层次不一样,设置分层教学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标准,提问时不同层次问题由不同层次学生回答。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六、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七、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学好数学,光靠课内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学中,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如: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伟人传记、科技杂志等让学生阅读,加强课外知识的拓展。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教会学生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书来学习,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总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辩清是非。由于学生年龄小,往往分不清习惯的好坏。因此,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上的依赖思想,养成自主学习和自我正确评价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克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养成全神贯注的好习惯;引导学生丢掉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习惯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养成,都源于学生的内在需求,所以思想教育是一切好习惯养成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