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
许昌市建设路小学 娄晶晶
来学校的第一年,学校给我们四年级组每人配了一本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翻开目录,就被里面的题目所吸引,当我穿上高跟鞋,今年二十,明年十八.....每次打开,都让我不想合起。我就是数学是华老师写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记载着的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的一些总结及感悟。书中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华老师是个充满智慧的学者,透过文字可以感受到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加突显他对教育的那份热情和执着,他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老师对教学的思考无处不在。在上“角的度量”时运用了滑滑梯的课件教学,增加了可观性与趣味性,这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好题材!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爱死了这样的数学老师,难怪有些学生不愿意下课,甚至连有些听课老师都没有听到下课铃响起。
令我印像深刻的还有华老师的趣语言。他的语言非常风趣,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当借班上课,把学生的橡皮擦“借走”后,问学生们老师为什么要借他们的橡皮擦,学生回答了好多天真的答案,华老师说:“就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平淡的话语却凸显了华老师为人的随和,平淡的话语里更是他高超课堂掌控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其上课的一种课堂魅力。在《序》中,时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李烈写道:他极少专注于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却常常对过程的“意料之外”心生欢喜。研究,琢磨,废寝忘食,直至豁然开朗。这样的周而复始,塑造小华的独特。
我要学习华老师对教育的执着,“觉得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件很踏实、很惬意、很幸福的事”;更应该学习他对教育的释悟能力,他的“差错资源化”从“误到悟”确是给我一副良药,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的不足。“我就是数学!”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足的底气呢?“我就是数学”体现的是教师的大气,彰显的是教师的才气,散发的是教师的魅力。当一个人能够气定神闲说出一句“我就是……”的时候,我相信他就是……,我也愿意看他就是……。
退钱、戴帽子上课及擦黑板等等的故事……一个个故事成就了一段段传奇。倘若这些事发生在别人身上,也许故事就只是口口相传徒留伤感的故事。但是,应了华老师“有之以为利”的追求与思维,所有的故事就都和数学结合在了一起,所有的故事都变成了教学的一种独特的资源,这些,就成了数学教学上的“华氏”传奇。
“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会怎么教学?无非是探索学习了两位数笔算的方法以后,通过各种练习再来巩固深化笔算方法,获得技能。而在华老师的课上,大量的是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得出各种计算的方法,教师适时介入,从中归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如果以题量来看,“做一题、练一题”,一节课。这样的课,如果平常的任何一位老师上成这样的结果,会是如何评价呢?
华老师评价道:“练习的质量并不是取决于题目的数量”,“练一题就要达到这道题的最大效益”,这话本身不错。可是,我在想,对于学生来说,难道一道题目就能够学会了,会学了?难道一道题的作用真有这样大?我们普通老师无此道法,自然难以为之。所以说,教学还是有秘密的,尽管一些课看了又看,学了又学,而同样的课,不同的人上起来总是不同的。
如何对待学生的出错?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做法。华老师的“善待差错”、“感谢差错”给人以启迪。“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成功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咀嚼这些话语,心灵就会明朗起来。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在错误中分析,在调整中改正,在改正后吸取教训。
初入教师这个行业时,有着对数学教育最真挚的热忱和最执拗的认知,在我看来,花费在专业外的时间都是被浪费的。然而这样的偏执并没有让我在专业方面取得什么造诣,相反,我被“困”住了,没有了内容的充实,我的数学教学显得枯燥无趣,每天都在和题目、学生斗智斗勇。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名师原来是这样上课的:把磕破脑袋和一顶帽子合成了一件难得的“教具”,“借橡皮”揭示慎重下笔的人生教育,《角的度量》情景引入的创设……所有的教学材料都来自于最平常的生活!我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和魅力,那里融入了生活的气息,饱含着教师的“十八般武艺”。教,然后知困。阅读,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华老师在每篇随笔中总能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教育故事,巧妙而广泛,这与他的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
不禁想起高中语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面面俱到结果样样不精!也许这是对凡事只懂皮毛者的讽刺,我也曾深深认可这句话。而现如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是学习本学科的知识就够了,需要面面俱到。我有一个愿景:虽然不一定能练就“十八般武艺”,但愿一直在前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