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与语文课堂 于丽红
kongaiyu发起了2019-07-23
0
回复
29
浏览

     生本三课活动已经结束,听了一些课,有一些感悟,总结如下。

     生本课堂环节主要有四个:前置性研究,小组合作交流,班级展示汇报,质疑点拨评价。但是每一个环节,在课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语文教学,以及生本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要点,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有的老师觉得:课上,交给学生问题,学生准备,再交流,也是先学,答案是否定的,生本教育中所谓“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思考,也就是自己学,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时候胸有成竹,有备而来,让课堂成为展示先学的舞台。而且生本教育模式从入学开始,养成习惯,才更有发展潜力若是中年级或是高年级凭空做起,一样从零开始所以越早越好。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要想让他们主动起来,我们要大概几个月的时间。     

      2、前置性研究作业布置。

      在各类观摩课,常态课上,老师设置的前置性作业,大多是多、难生本前置性作业是任务性作业极少,腾出时间给孩子大量阅读,预习。有的老师要问,大量查找资料,我们都是做过的,不见其效,其实,以往我们让学生在课上交流搜集的资料,在生本课堂上是要求学生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汇报给同学。大家都知道,要与人交流是需要思考的,尤其是将课外资料和同学交流,首先,他要吸收这段文字,还要通过逻辑思维使句子完整通顺、讲得生动。课前,学生大阅读、课上大交流,久而久之,语文能力不是无形就在提高吗?要比我们逐字逐句的帮助他咀嚼,消化吸收,来的不是自然和有效吗?

      前置性作业设计是要动脑的,一定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抓住知识中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后,再从中选择出最适合学生的起点、用最直接的方式交给学生。“低入”。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从而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做”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能力多做。真正的“低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坚实的支持、清晰到位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去感悟知识。其实就是再简单一些,让学习变成学生最喜爱和最乐于从事的事情。    

     3、生本教学中的大阅读。我们的教育被人戏称为“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犹太人嗜书如命,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在以色列,平均每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在以色列本土,大概有600多万犹太人,全世界的犹太人加起来不超过3000万人。这个在公元70年以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并寄人篱下的民族,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世界级杰出人物?

      马克思、爱因斯坦、卓别林、毕加索、巴菲特……在全美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和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占美国总人口2%—3%的犹太人占了一半;在全美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人占1/3;全美律师中,犹太人占1/4,华盛顿和纽约两地的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犹太人占40%;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1/3;全美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60%……不胜枚举。一个民族获得这些杰出成就,靠的是什么?是智慧。而智慧的背后,是犹太人精神成长历程中对于书籍宗教般的情怀。

      很多人说,我们天天不都在读书吗?天天都在看教科书、教辅书。但是,这些并不是我的阅读观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这些书相当于孩子喝奶,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很安全又容易吸收。但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只喝奶粉,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每个孩子在两三岁之后就要开始自主进食,甚至更早。教科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思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对于人类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精神发育肯定不健全。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但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他的未来一定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不仅要像提供母乳一样给孩子们提供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提倡自主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由飞翔。教师的细致讲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身的阅读感悟。

      所以,我们应该向生本语文教学以大阅读为核心看齐,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研、以读引写的。

      4、小组评价。大家都在努力将课堂还给学生,课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交流,这里一定要注意,什么问题交给小组最恰当。一定要有一个对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评价的具体评价方式。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不但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好学,善于思考,还要形成生生互评,组组互评,更要有具体的评价结果。     

      一场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一起努力,也必然会经历一个低谷到高峰的过程。虽然问题很多,困难很大,但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在自己班级里做一点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实验,完全可行。只要坚信自己行动的价值,上对历史文化负责,下对莘莘学子负责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定会乘风破浪,直达沧海!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