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培养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人要学会自立自强,热爱劳动就是自立自强的基础,劳动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劳动具有教育意义
1.通过劳动感知劳动的艰辛
南宋诗人陆游的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纸上得来的东西感受总不是很深刻,要真正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就要在生活实践中切身体验。孩子们都会背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与其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劳动的艰辛,不如让孩子们参与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感受苦和累、脏与臭,孩子们自然就懂得了劳动的艰辛。
2.通过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
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有着艰苦劳作的童年。伟大领袖毛泽东6岁开始,就下田帮助大人干活,8岁上学后,每天早晨和下午放学,都要放牛,做零碎活,13岁到15岁停学在家,整日在田间劳动,晚上还要帮助爸爸记账。朱德四五岁就在妈妈身边帮助做事,到八九岁不但能挑会背,还会种地。老一辈伟人由于从小受过生活的磨炼,使得他们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不怕困难,并能克服困难。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意志坚强的人,他不是天生就这般,而是通过艰辛的历练才拥有这坚强的意志力,像褚时健、宣科先生等都大有作为,成为众人敬仰的人,他们的意志力无不与劳动有关。
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孩子自理能力
当今的孩子自理能力缺乏,依赖性强,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班里有个学生(一年级)没交作业,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忘在家里了,要我打电话请家长送来,电话里家长说是在孩子书包里,我与孩子一同察看,作业果真在书包里,这是妈妈为他收拾的。做完作业收拾学习用具,整理书包这是每个学生都应该会做的事情,但孩子在家中有父母的包办,没有养成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孩子的惰性。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比如:自己收拾玩具,文具,洗刷碗筷,洗衣物,整理书桌书房,打扫卫生,闲暇时间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菜、烧水、做饭。通过做这些家务,可以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劳动教育有利于儿童智力发展。
前苏联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儿童的智力发展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孩子的动手能力,是促进其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植树节学校要求学生每人种一棵树,在植树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不同植物的种植方式,水分所需,还学会了分工合作与统筹安排时间,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责任感
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但目前的社会现实中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做事马虎、不懂谦让、不知珍惜、推卸责任等现象比较普遍。劳动教育正好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务劳动让学生学会承担家庭责任,校务劳动让学生热爱班集体,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为班级为学校做事就是为自己做事,拾起一张废纸,关闭一扇窗子,擦一次黑板……这些行为看起来是再简单不过了,但对于没有责任感的人来说是很难的,难在他发现不了,或视而不见。热爱劳动的人,必定有较强的责任感。
劳动教育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