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初探
赵果发起了2021-12-30
0
回复
14
浏览

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初探

张瑞芳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是人们改变物质对象,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的根本,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促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次讲话清晰表明,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在如今的教育中所拥有的重要地位。而作为一名语文学科的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之间的相融合,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语文课与劳动课,语文教学与劳动教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有着水乳相溶,密不可分的关系,决不可轻视,更不能放弃劳动课的教学和语文课中的劳动教育否则,我们的教育将不会是成功的教育,那是违背我们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也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的。怎样让劳动课结合语文教学,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树立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一、语文老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当中的劳动教育契合点。

“语文”是劳动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语文学科都与劳动教育有着较为直接和密切的关联。小学语文教材在不同的学段当中选取了大量的劳动题材,讴歌劳动人民,弘扬劳动精神的课文课文《幸福在哪里》通过三个牧童向智慧的女儿询问并寻找幸福在哪里,最终领悟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这一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古诗当中,有宋朝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的“童孙不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有宋朝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当中“大儿除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勤劳、能干、可爱的孩子们,他们以父辈为榜样,爱劳动、会劳动。教学中引导孩子讲讲他们喜欢诗中的孩子吗?为什么?聊聊同学们会干哪些农活?他们从劳动中获得了什么。类似的课文还有很多语文老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当中的劳动教育契合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

再如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让学生在享受甘甜的水的同时,回忆水的来源,喝到水最应该感谢哪些人,达到“饮水思源”的目的,更是让学生学会了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体会他人劳动过程的辛苦,而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位劳动者。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纸的发明》,讲述了蔡伦为发明造纸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另一篇课文《赵州桥》的作者写赵州桥的雄伟、壮观、美丽,刻画描写生动细腻。文章不仅是在赞桥,更是在赞美造桥的劳动人民,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学习课文,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爱我们的祖国,立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另一篇课文《梦回繁华》介绍了画家张择端以他出神入化的绘画技术描绘出北宋时期的许多风俗民情、建筑风格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的特点,赋予了《清明上河图》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三篇课文都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成果,更加鲜明直白地告诉我们这些历史文明都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道理。

学生朗朗上口的《悯农》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寥寥数语即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烈日下还在坚持劳作的同情和赞赏,饱含着对劳动者的尊重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带孩子们深入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让刚刚进入学校的孩子们对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挥汗如雨的田里劳作留下深刻印象,体会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的道理。还要引导孩子们把看到的劳动场景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光荣,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看图写话当中准确恰当地引用相关诗句,具体生动地进行描写发自肺腑表达对农民的敬意和谢意,他们真正体会到劳动是辛苦的,困难的,也是快乐的、幸福的你听,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尊重劳动者并珍惜劳动成果,感受对劳动成果的期待和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

以二年级下册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现代诗歌为例,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知道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读完这首诗,我们会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寻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让学生通过伟人或者身边的典范明白劳动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活雷锋,争做当代小雷锋,体会劳动助人之乐。

  •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劳动实践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

劳动是语文产生的根源,也是语文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学习完相关课文后,布置切实可行的劳动作业,联系课文让学生以图片、视频、画画、写作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劳动心得。如布置学生做一道年夜饭、进行一次大扫除、做一次家务、学一项新的生活技能、体验一种职业等,然后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写下来进行交流。还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进行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同时在写作训练当中表达自己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深入地去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有关劳动的内容,促进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更为深刻地理解劳动、体验劳动,从而让他们知道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