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课型建构与信息技术融合探讨
赵果发起了2021-12-30
0
回复
12
浏览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课型建构与信息技术探讨

许昌新区实验学校  胡红娟

摘要:

教师引领下的名著阅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作品的教学价值来确定教学目标,既注重知识层面的积累,又要挖掘能够承载的能力提升点,还要关注名著对学生精神成长和思想发育的引领作用。主要通过三种课型即导读课、推进课、展示课推进、组织名著阅读,帮助学生在原有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有所提升。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变应试的读为自觉阅读可以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种形式的阅读交流,进协作互补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进行读的自我创作利用信息技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异彩纷呈的教学环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优化名著阅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名著阅读  信息技术  优化  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程总目标还相应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量化要求。由此可见,重视课外阅读是课程标准的根本性导向。《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7-9年级学生提出了阅读要求:欣賞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简答题的方式考察。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初中加强“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读”课,都要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我们在名著阅读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三种课型推进、组织名著阅读,帮助学生在原有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有所提升。

然而就名著阅读的现实而言,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不高。那么,改变这种阅读被动的现状,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变应试的读为自觉阅读可以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种形式的阅读交流,进协作互补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进行读的自我创作利用信息技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异彩纷呈的教学环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优化名著阅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

名著阅读教学的基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因此,在导读课上,我们要做的有很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对名著阅读充满期待  

运用视频资料代替枯燥的说教。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尽情观看改编自名著的电影电视,用精彩片段让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名著里面不乏精彩片段,我们可以抛出这些精彩片段做诱饵,吸引学生走进阅读名著。比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真假美猴王;高老庄娶亲。比如,武松打虎,三大祝家庄,真假李逵;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比如,赤壁之战;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等。这些精彩片段人人耳熟能详,从它们入手,学生自然会寻找到它们的精彩之处,从而找到阅读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那怎么会对相关的名著不产生兴趣呢

②利用电视或网络中某些有关名著的栏目或热门话题,借名家精辟语言推介许多名著都有名人名家做过评价,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名人名家的名言来给学生引荐,因为名人效应,紧扣学生心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比如,老师可以搜集《一本好书》节目中关于《红岩》、《骆驼样子》的介绍和名家点评,《朗读者》中《朝花夕拾》的朗读,给学生观看,可以有力促进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也可以搜集学生比较关注的知乎上对一些名著的评论,如《傅雷家书》、《海底两万里》、《简爱》、《鲁滨逊漂流记》的评论都很精彩,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可以被激发起来

 以往在名著导读课中,总是根据书本上的内容,简单的介绍该名著、作者等,学生听的兴致勃勃,老师讲的寡然无味,课后更没有阅读的兴趣。为了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胃口”,在年级学期上《水浒传》导读课时,制作了两个微视频,一个微视频的内容是对《水浒传》书名的解读,以及历代名人对该书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该著作的价值,并给其一个很高的阅读定位,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另一个微视频节选了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情节,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评价影视作品中塑造了怎样的鲁提辖,以此激发学生读下去的欲望。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种形式的阅读交流,进协作互补

学生假期或周末家阅读名著时候,阅读当中遇到的问题或疑惑,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创设出多元化的交流空间,实现共享与互补在信息技术的环境支持之下,学生可以在阅读当中利用微信与教师展开计论,也可以在班级名著阅读群自主选择讨论伙伴。如果在阅读当中个体存在疑感,通过网络也可以及时解决问题。学生间可以进行资料的共享,表自己的阅读感想,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大家一起思考。另外,网络环境可以帮助平时在课堂上不喜欢发言的学生拥有与别人争论的机会,在互动阅读当中获得信心,从得到大家的认可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利用网络平台探索文本建立班级研读《水浒》的讨论群,鼓励学生发帖,或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或互相探讨疑问,或提供相关学习资料链接,学生阅读交流可谓如火如荼。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就像是助推器,推动着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深化阅读思考。

  • 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进行读的自我创作

在名著阅读展示课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老师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创作展示可以将其内容制作成Fash动画放给大家观看同时配上自己的讲解;还可以将专题研究内容制作成PPT课件由小组成员充当小老师授课班级同学均可以补充、质疑,目的是促使学生认真阅读,熟其内容,名著带给我们的关于人生、生命的思考。同时带给自己和学生阅读的快乐声音与文字相互的内外的思维发展、相互沟通。在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质疑与评价,将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挥出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如在《红星照耀中国》展示课上,第一小组利用网络资源自我创作展示我心中的长征》,小组代表搜集的长征影像资料放给大家观看同时配上自己的讲解第三小组同学将“我所了解的苏维埃制作成PPT课件由小组代表充当小老师给同学们授课第四小组成员录制了一个视频,声情并茂地向同学们讲解难忘的西北之旅,颇有小主持人的风范。课后将这些PPT、微视频整理放入班级名著阅读群,这些成果就是班级学生阅读的脚步,学生也逐渐体会到了坚持阅读的意义。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语文学习需要“据言会意”、“因言悟道”,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依据语言信息进行联想,联想相应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和情感,进而赋予文本意义、产生情感共鸣。然而有很多文本是远离学生生活的,甚至是永远无法通过实际生活感知的。例如《水浒传》中所描述的人物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等都是学生未感知过的,这就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因为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情境性材料——如图像、音频、影视、文字等资料,用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将被感知、被想象的对象呈现出来,进而弥补学生因时间、空间造成的认知断层,帮助学生解难释疑,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莎士比亚说:“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认知、理解能力不同,读就会获得不同的体会和收获。阅读原著,看的是文,培养的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观看影像资料,看的是物像,听的是声音,其实这还不是真正的“读”。况且用文字能表达的内容不一定就能用图像来表达,而图像有时所表达的效果也是文字所不可比报的。将名著搬上银幕首要进行改编,改编后影片中的内容就会与原著产生许多不同。这不同其实是编影的艺术见解情感体验、生活历的积淀,这些内容恰好可以炼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等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我们学校初中部七、八、九年级优秀语文教师用信息化技术,在名著阅读导读课上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名著阅读中涵盖的技巧,并将其制作成微课上传到学校资源网上在学校专门设置的阅读课上让本年级学生观看,实现资源共享。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课下时间研究名著的阅读方法和核心内涵,并利用信息化设备加以展示,学生能够对每本书都有一定的阅读方法,促使名著内涵理解得更加透彻。比如,在七年级阅读《西游记》的时候,给学生讲整本阅读的方法:观看前言后序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浏览书目通读跳读,把握文章大意细读理解,想象,反复品味。老师在推进课上讲述《水浒传》名著片段的时候,可以制作相关视频,利用微课视频将其中使用的通假字或者是倒装句等知识点加以概括。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不知不觉中了解了阅读古典名著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和技能。同时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到名著阅读的技巧,这样,各个年级学生整体的名著品鉴能力都会因此得到提升。       

         总之,信息技术进入名著阅读课堂,教师在导读课、推进课、展示课种课型中进行的阅读指导,不仅改变了课堂的模式,提高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使阅读监督、提升阅读效果有了具体的方法也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由单纯的发布者变为鼓励学生探索的引导者,学生也由单纯的接受者变为文本的阅读者、思考者和处理者。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综合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学生乐在阅读之中,名著阅读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