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笔锋》的最主要的动因是因为小说封面上那不同凡响的宣传语:军人抗战看《亮剑》、文人抗战读《笔锋》。《亮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长篇小说,没看过小说的,同名电视剧的美誉度也是家喻户晓、好评如潮。敢与《亮剑》相提并论,如果没有两把刷子怎能自圆其说?在这样的猎奇心理驱使下,我打开的《笔锋》的扉页,闻到了久违的墨香,然后沦陷其中不可自拔……
一、悬念叠加、故事精彩
喜欢《笔锋》里,那种一以贯之轻松幽默的郭式风格,精彩的桥段与场景常常让我“笑中有泪,乐中有伤”。 但是,真正让我刮目相看的是,郭鹰一下子蜕变成了一个说故事的高手。《笔锋》真可谓是故事精彩、悬念迭起 ,处处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与惊叹!
侨育大学于抗战时期从厦门内迁长汀,不啻是担当起民族文化、教育重负的一次肉体上的苦旅,精神上的涅槃。老校长死于日机轰炸,新来校长临阵脱逃让唐治平受命于危难之际。内迁过程中历经了省政府勒令撤校、唐校长几百里跋涉到永安临时省政府与省长斡旋使学校得以续存。“长征”伊始,就遇上一串串人为枝梗:学生中最得力的干将余嘉训、李应松临行前投笔从戎让唐治平出师未捷先失左膀;教学力量的半壁江山,侨育大学的标杆化学系主任何作宾临阵变卦让唐治平再失右臂。还未出行运载货物的司机就开始趁火打劫加价、遇凶险时司机半道弃车回归。途中女老师李沁失联导致师生们人心涣散、过清风寨遭遇土匪横刀打劫。外加不可抗拒的滂沱大雨、丛林里的豺狼虎豹。到了长汀,为解决校舍、经费、口粮等问题,还要与驻地的流氓地痞明争暗斗、与无能的官员巧妙斡旋。人祸天灾让苦不堪言的“文化、教育长征”雪上加霜,难上加难。这些情节环环相扣,互相掣肘,互为伏笔,使故事悬念叠加,引人入胜。
二、有血有肉、形象丰满
唐治平是郭鹰精描细绘、非常用心打造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随着情节徐徐展开,一个才华出众、个性十足、狂狷不羁,又忠肝义胆、正气凛然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如果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唐治平只靠装神弄鬼、虚张声势、狐假虎威、声东击西、赌局运势这几把刷子,其形象定然是扁平无力的。唐治平的形象之所以立得正、站得稳,其最重要因素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都与学校、师生、国家的命运紧紧关联。迁校于长汀,作为一校之长的唐治平面临着县官执政不力、资金困难、校舍无着、地痞勒索、守军骚扰。面临难以想象的重重阻力与困扰,迫使掌管一校命运的唐校长,必须生出三头六臂、调动全身所有的解数、能量与手段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在与敌匪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他不动刀枪、不使蛮力,而是用科学知识与手段让对手彻底诚服。
当个人的才干与民族的兴亡、抗战的大背景、与学校的命运紧紧维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真正从中感受到了乱世中崛起并坚持的一校之长的可贵。唐治平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处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一边投身于难以自弃的教学事业中;一边付出身心之劳、放弃妻儿天伦。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殚精竭虑、倾家荡产、无私无畏直到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由此,读者眼里的唐治平已经不是那个耍点小无赖,处世圆滑的小聪明,而是心系民族大义、一切为侨育大学在乱世中续存的大智慧。读者也无时无处都能感受到从唐治平的身上散发而出的满满正能量。
在赏读小说《笔锋》的过程,我被每个鲜活的人物命运所牵魂,为每个精彩的桥段而击节,为那些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与轻松幽默的场景而狂笑。扪心自问,我读《笔锋》的收获还远远不止这些。从中我看到郭鹰以形象化的手法叙述了一部抗战时期高校的内迁史,从中我看到风光如画的闽西南地理特点、山川风物,长汀客家人的民俗民风……
最后再次引用封面的提挈语:
军人抗战看《亮剑》、文人抗战读《笔锋》。
一个文弱的校长,消灭日寇于无形的利器。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抗战小说有千百万种,唯有《笔锋》直戳人心,让你站栗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