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小小说这样写,有一位老画家的孙女也遗传了爷爷对画画的痴爱,但她笔下的画却一反常人思维:树枝比枝干还粗,鸡蛋比鸡还大······爷爷对此笑而止之,但孙女反问他为什么不能这样。终于在一次国际画展比赛中,这位小姑娘一举拿冠,她的爷爷还纳闷这些外国人怎么还和小孩子一样。从这篇小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人要大胆想,敢于想,所以有人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甚至还有人说:“人类没有想象,就如同鸟儿失去翅膀。”这些都说明了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曾经有一片高考作文“关于圆的联想物”,结果有一个省三万多考生把圆想象成太阳,这不能不让人感叹中学生思维的贫乏。
然而,在以往的老课堂上,我们在很多地方都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以至于学生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我思故我在”,新课标针对这种现象,鲜明的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带来了生机,在此压抑下的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自由畅想的天空。
结合平时的教学以及教材的特点,我认为不妨在以下几个方面放开学生手脚,任其自由飞翔。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视频或教师范读多。对于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而有些老师的朗读水平与课文录音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令人赞叹。如此一来,教师的个人水平是得到了较好地发挥,但是,我们是否也为学生想一想:在教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了么?查字典了么?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多少?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多少?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完了课文,那么,学生不用查字典就可以解决生字词,从而省去了很多麻烦;不用去分析揣测内容就可以从老师那里把握住感情。甚至他们可以去模仿老师,朗读的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充其量只不过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悟不出,形神兼备就更无从谈起。
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找不准自己的立场,往往越俎代庖,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一下,能得到怎么样的收获?我们做的事情是否有价值?
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读畅、读情、读境,如此步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由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特别是读情、读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与感悟,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都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有生命力的,鲜活的。那么给我们的享受就会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这样一个模式:老师精心设计出各种问题,制定出标准答案,再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往里面跳,于是便出现这样一个个沉闷而又毫无兴趣的学习过程。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古语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还说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些都说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可是传统的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有一则课例说,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老师说是小船,试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质疑?长此下去,学生只会被培养成为一个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看法的木偶人。
新课程针对此弊,改革课堂,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惑。因此,课堂上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见解也更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学生活跃,谁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结果。
思维就像一棵花,它是逐渐的积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朵就会绽开。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融入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综合性学习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九年级第一单元的“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是“想象和虚构”,让学生以某个道具为素材,编一篇小说,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畅想余地。其它很多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是如此,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筛选、整理资料等方面的能力。于是乎,各种活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如相声、小品、辩论赛、表演赛等。丰富的内容、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表演、流利的口才······无一不让人惊讶。在这样令人感兴趣的活动中,老师的放手,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没有了限制,更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发挥。
综上所述,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断地深入下去。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要做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那么天高任鸟飞,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这样,他们才会领略到更优美的风景,体会到更自由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