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构筑高效的理想课堂,很多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以期事半功倍。我却发现现代化多媒体课件并没有让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反之,多媒体课件的优点似乎变为了缺点。我们经常说过犹不及,因此我将自己听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发现和困惑提出来,以供大家探讨。
一、课堂容量太大,学生学的累,不轻松,收效微。
多媒体课件的优点之一就是课堂容量大,效率高,可以让老师节约大量的时间。然而在听课中,我发现有些教师课堂容量大,实际的教学效果却没那么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幻灯片制作太多,走马观花没实效。
在讲课中,我发现有的教师一节课制作的幻灯片长达三十张。试想一下,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平均一分钟多一点就要更换幻灯片。在听课中,有一个教师讲《桃花源记》这一课,从头到尾,有课题,导入语,注音,解释,翻译,课文,背景作者简介,文章层次,问题,答案,小结,结束语等等。给我的感觉,只觉得眼前不停的变幻,有的内容还没来得及看明白就已经切换到下一张了。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究竟记住了多少,教学的效果恐怕不会理想。老师没有即兴的发挥,没有关注学生的表现和情感,反而沦为课件的奴隶。学生在眼花缭乱中,走马观花一样,匆匆而过,茫然无获。
在实际课堂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课件,简洁明了,务实有用,不能盲目追求形式的需要,幻灯片不以多取胜,而要看效果,看创新。
2、画面太丰富,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习的真正内容。
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中,很多老师都认为只要课件做得既生动活泼又功能齐全且面面俱到,那么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于是努力追求动画、影音效果,使用过多色彩艳丽的插图,课件中各种效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有个教师在讲《三峡》这一课时,整个课件堪称完美。从文字到图片,从声音到动漫,从切换到视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课堂上拼音,文字的出现都是飞入,旋转,风车等效果,图片不是好看的边框,就是绚丽多彩的背景,声音视频阅读优美动听,画面设计五彩缤纷,动漫播放幽默可笑、形式各异,幻灯片切换效果各不重样......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生动活泼,实际学生都沉浸在这花花的表面世界。其实这种课件喧宾夺主,忽视了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教学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创造力,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
好课件的作用应该是启发、点拨,过于花哨热闹的课件,不但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及课堂教学。不管我们上课采用何种形式,课件在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起到辅助作用。有个教师在讲陶渊明的诗《饮酒》时,制作的画面就非常好,整个背景都是淡淡的水墨菊花,隐山隐水的,没有那么多的声音和画面文字的效果设置,给人的感觉优雅,清净,恰恰符合了这节课要讲的陶渊明及其诗的意境,恬淡,闲适。评课时,我们大家都对这点很欣赏。
3、文字太多没重点,学生来不及记下来。
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文字的容量。如果设计完美,使用得当,真的是不知节约老师多少的口舌,省去多少的时间。可是,有的老师恰恰忽视了这个完美背后的缺憾。我们知道,一张幻灯片可以在弹指一瞬间展示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么多的内容学生是否也能在弹指一瞬间的映入眼帘,计入脑海呢?在观看一位老师讲课时,我就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文字太多,没重点,学生来不及记下来,印象模糊。
这位老师讲的是《运河与扬子江》,有一张幻灯片展示作者简介,整个内容是:陈衡哲(1893——1976),女作家,笔名莎菲,原籍湖南衡山,生在江苏武进。1914年考入清华等等,文字特别多。在讲课时,这位教师只是让学生读了一遍,就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了。学生匆匆而过,印象一点都不深。其实在设计时,不妨花些心思,比如这个简介,学生只需记住“陈衡哲,女作家,笔名莎菲,考入清华,公费留美,中国第一女教授,短篇小说集《小雨点》”这些就足够了。在制作课件时,我们把这些用不一样的颜色,或者有区别的字体显示出来,这样学生用不了一分钟就抄下来了,印象深刻,即使忘记了,也留有记录。
二、充分利用课件,有问题有答案,限制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能力。
也许是课件的使用太方便了,敲一敲键盘,点一点鼠标,一切都可以展示,所以很多老师在设计课件时有问题必定要展示答案。现在的教材提倡学生的自主见解,发散思维。可是我们把答案统一了,这样岂不是限制了他们的不同想法,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了么?况且有些问题本身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我们不是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么?各有各的见解,各自出发的角度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思路自然不一样,得出的结论更是不一样,我们怎能强求一致呢?这样下去,更是抹杀了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的能力。
通过这些小小的反思,我们应该明白,多媒体的优势是不断更新的。刘勰说“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这句话很好的启示我们,一节好的多媒体课,各方面都是关联的,尤其是一些细节地方。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不要把优点变为缺点,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合理的利用,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