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教学中,由于人们的传统认识,却使得历史教学中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是学生不重视;二是一些老师教学方法单一,只是在课本上圈圈画画,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了应付考试,只注重了结果而忽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对历史课失去兴趣,使历史课堂失去生机与活力。面对这一现状,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认为历史课堂务必要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全面贯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新理念。
通过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的天空,积极参与互动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领会,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透视历史事件的内涵。互动课堂的教学形式,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后各种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一、问题导学
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
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问题的提出,不同于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问一答,而是围绕课本内容、重点、难点而提出的引导和激发学生认真阅读、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导学问题。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它有效的改变了学生“课前不看书,课上机械听,课后教材扔一边”的状况,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合作探究,能力提升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互动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历史课堂教学可就某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适时展开合作、讨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其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放其思维;另一方面,教师的观点影响又不会让学生“无的放矢”,“偏离方向”。
三、学以致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运用,既是知识的检验,也是获取知识的泉源,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例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旨在培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四、激发思考,激励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成功的教学在于让学生的思想冲破牢笼,让一个又一个“问题”从学生的心灵喷涌而出。因此在这节课后,安排了“你还想说什么?”“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感悟?还有哪些疑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五、盘点收获
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体会,教师出示本课知识树,向学生清晰的展示本课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知识脉络。
六、练习巩固
在练习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尤其是后进生,练习中要有适合后进生的问题,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这些后进生答出问题后,就会产生自信,自信有了,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与锻炼,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
总之,生本教育是回归教育本质、生命本原的教育。生本不应该仅仅只是理念,而应该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行动。